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吴朝香通讯员王蕊江晨
不用再担心无书可读;身患白血病的爸爸,病情也得到控制。对17岁的高二女生小涵(化名)来说,这是今年最令她兴奋的两个好消息。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浙江大医院骨髓移植中心的几名医生,他们治好了小涵爸爸的病,同时又资助了这位在辍学边缘的女孩。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不能让孩子辍学。”浙大一院骨髓移植中心副主任施继敏主任医师说。
小涵在江西,施继敏和同事在杭州,彼此素未谋面,相隔上千公里,但他们都是这个温暖故事的主角。
一个多月,她吃了多袋方便面
11月底,在经过半年断续治疗后,小涵的爸爸刘平(化名)终于可以从浙大一院出院回家。
浙大一院骨髓移植中心赵妍敏主任医师比刘平还要激动,在她看来,这件事有了一个HAPPYENDING(美好结局)。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深夜她发了一个朋友圈,就是这个朋友圈,让身边的人知道了其中的故事。
一年前,41岁的刘平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救命,他慕名找到了浙大一院骨髓移植中心,由*河院长带领的移植团队顺利实施了移植手术。
但手术后不久,刘平出现了一系列移植后并发症,脱髓鞘病变刚控制,又发生了排异反应,急性排异控制,慢性排异迁延反复,持续的慢性腹泻导致了他重度营养不良。
“一天要上七八次厕所,每天晚上都要起来两三次,睡不了觉,人都浮肿了,从斤瘦到80多斤。”刘平的妻子闫美(化名)说。
出院时,刘平送来锦旗
消瘦、贫血、血清白蛋白含量只有20克(正常人的白蛋白指标不低于35克/L)。赵妍敏医生清晰地记得,今年7月份,刘平再次入院时,情况很差。
和刘平的病情一样差的是他的家境:家有三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小涵是老大,下面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前期治病差不多耗尽了所有的积蓄。
住院期间,刘平吃患者专供的盒饭,陪护的闫美每顿饭就是袋装方便面。“我一天就吃两顿饭,每顿都是泡面,一个多月,吃了多袋。”
有时候,血液骨髓移植病区里的温燕玲护士长和护士医院饭食送给闫美。
闫美是个能吃苦的人,她之前在制衣厂工作,有手艺。陪刘平来杭州治疗时,她曾经见缝插针打零工,下午4点做到凌晨4点,挣到元,“我高兴地要死。”
在刘平病情稳定时,她从老家赶到杭州做工一个月,挣到元。
“我不怕吃苦,什么都愿干,如果不是一直要照顾他,我觉得我能挣到钱。”
刘平反复腹泻,虚脱到走不了路,独自上厕所都要摔倒,闫美只能守着他。
家里也就断了经济来源。
医生迟迟不愿给他下这个处方
一次查房,赵妍敏看到闫美在掉眼泪,问其原因,闫美哭着说:家里实在没钱了,他们有意让开学即将读高二的女儿辍学。“我女儿成绩很好,在班级里考前三名,我读书只到初中,很想让她读下去。知道爸爸看病需要钱,她高一一年生活费都没问我们要,就在学校食堂帮忙打饭,这样不用付饭钱。”
闫美纠结又无奈。
刘平的病情一直反复,闫美问赵医生,“听病友说有一种抗排异的靶向药,效果很好,我们能不能吃?”
选择新药治疗,对病情控制肯定有益,但赵妍敏却开不下这个处方,“对他来说,这个药价格太高了,我担心,开了药后,他女儿可能立刻就没学上了。”
治疗似乎陷入了僵局,望着治疗意愿强烈的刘平,专家团队对刘平的情况进行详细评估之后,赵妍敏提出了一个建议:加入临床研究。
“有一个抗排异的国内原研新药在我们这里做II期临床试验,你如果同意参加,筛查合格入组后就可以进行免费治疗和复查了,这样不仅可能有助于控制病情,也将缓解经济压力”。
与大多数患者对临床研究心存顾虑,不愿接受不同,一向医从性很好的刘平,又一次选择了接受医生的建议,因为“我相信赵医生”。
小涵在学校得的奖状
不能让这个女孩子辍学啊
与此同时,赵妍敏找到施继敏主任,把刘平家里的情况告诉了她。
“女孩子怎么能辍学呢?不读书,未来怎么办?”两位医生的想法出奇的一致:肯定不能让这个女孩读不了书。
“我自己也是女性,深知读书的意义,对于这个孩子,读书,就有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个小女孩辍学啊。”
治疗组的几位医生一拍即合:一起捐款,资助小涵完成高中学业。
说明心意,问患者要来了小涵的联系电话,当天晚上,施医生就给小涵发了一条短信:“你妈妈和我说了你们的情况,千万不能辍学啊!不读书没有未来。家里现在的情况,父母可能真的有心无力。我们可以帮你……”
施继敏至今记得小涵的回复:“我知道现在只有读书是我唯一的出路了。”
“后来联系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孩子特别有礼貌,特别刻苦,包括她的弟弟和妹妹,有时候,她去上学不带手机,她妹妹会代替回复,言谈间也很懂事。”
孩子们的坚强,让医疗组的医生唏嘘不已,也更坚定了他们助学的决心。
小涵给赵妍敏发来消息
她的学费,我们包了
虽然平时的医疗工作异常繁忙,为了实现资助小涵读书的心愿,施继敏又辗转要来了小涵班主任的联系电话,表明了捐助意愿:“我们希望这笔钱专门用来帮助小涵读书。”
小涵的班主任说,小涵的成绩很优秀,对待学习态度很好,从未违纪。“资助过程有任何需要学校提供帮助的,我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
在这位热心的班主任反复协调下,学校破例为小涵开设了一个专门账户:施继敏和同事们捐助的费用可以专款专用。
“我本人真的非常钦佩和感谢像您这样的社会热心人士,能帮助像小涵同学这样面临着她们这个年纪不该面对的困难的孩子们,去渡过难关。”班主任老师这样给施继敏留言。
医疗组施继敏、赵妍敏、余建、傅华睿四位医生的爱心,感染了在医疗组参加精英班进修学习的四位医生:来自衢州的王刚、宁波的唐劲奋、江苏的苏贵珍和*的陈晨,也一起加入了这个爱心援助。
今年9月份开学前,资助小涵的第一笔元打进了属于她的账户。
收到钱后不久,小涵的班主任联系施医生,这些钱足够小涵这学期的学费,多余的部分,学校可否每周给她的饭卡直接打入一部分生活费。
施医生很痛快地答应了。她在那天给小涵留言:我们已经把学费打到账户里了,你安心读书,加油!
小涵回复她说:谢谢叔叔阿姨们对我的帮助,我会好好努力的!
施继敏给小涵发的短信
别让我们的帮助给她带来负担
那之后,施继敏和赵妍敏与小涵始终保持着联系,时不时问问她的学习和生活。碰到她住校没带手机的时候,小涵的妹妹就会替姐姐回复,并把姐姐得到奖状和奖品拍照发给她们看。看得出,她很为自己的姐姐自豪,也已经把两位阿姨当成自己人。
总是说自己文化不高,不会说话的闫美则反复对赵妍敏说:遇到你们,真是我们前世修来的福气!“我们老大刚开始知道这件事时,高兴地一晚上没睡。。”
好消息接踵而至。
11月份,刘平顺利进入实验组,服用药物后,他的症状很快得到改善。腹泻从一天六七次减少到1两次,血红蛋白很快恢复,一周的时间,刘平像换了一个人。
11月底,他已经可以出院了。
闫美已经半年多没有见过孩子,她和小涵经常电话联系,“她说自己很忙,我听老师说,她学习抓得很紧,晚上熄灯后还到走廊里看书。”
资助小涵的事,几位医生没有告诉身边人,科室的其他人也不知道。直到刘平的病情好转后,无比欣慰的赵医生发了一个朋友圈,分享这个临床研究的神奇效果,一家关于这个家的好消息。
资助之后,小涵班主任也曾联系过施医生,说学校准备寄一个捐助的证书给她,施继敏对老师说:不用了,只要可以帮到孩子就好。
“希望我们的帮助是平和的,温暖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人有压力的。”施继敏说,“我们会一直资助小涵到高中毕业,不能让孩子辍学,不读书就没有未来。好好读书,给她一个未来,给这个家一个未来。”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