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Hb)量、红细胞(RBC)数和(或)血细胞比容(Het)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国内调査资料,沿海和平原地区诊断贫血的Hb标准为,成人男性低于g/L,女性低于g/L,孕妇低于g/Lo贫血往往是继发于多种系统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而不是一个独立疾病。
贫血的病因很多,发病机制也各不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红细胞生成不足多种原因可以影响骨髓造血。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肿瘤细胞的骨髓浸润破坏骨髓结构,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贫血;慢性肾功能不全时,EPO分泌不足,可引起肾性贫血;肺结核、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由于骨髓对EP。反应不足,也会造成贫血,称为慢性病贫血;MDS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发育异常,出现病态造血或无效造血;可生障碍性贫血则是由于骨髓受到免疫破坏而出现造血功能衰竭;饮食摄入减少或吸收障碍引起某些造血原料或造血辅助因子的缺乏,如铁、叶酸或维生素%2的缺乏,造成营养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的破坏又被称为溶血。红细胞在血管内直接破裂溶解,称为血管内溶血。PNH、自身免疫性溶血、G6PD缺乏症均可急性发作血管内溶血,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造成明显的血红蛋白尿和溶血性黄疸;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由于先天性红细胞缺陷导致红细胞易被脾脏、肝脏的内皮细胞吞噬而发生血管外溶血,血管外溶血发生缓慢,血红蛋白尿、黄疸表现不明显,而脾脏肿大常见;其他红细胞的破坏因素有药物、蛇毒、化学药物及机械挤压、高温等物理因素匚
3.失血在创伤、手术、消化道出血等急性大量失血情况下,可以造成失血性贫血;月经过多、反复消化道出血、痔疮出血等慢性失血可造成长期铁丢失,最终造成缺铁性贫血
【临床表现]
贫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血液携氧能力的减低,造成全身组织器官的缺氧。不同的患者由于贫血发生的速度不同,以及患者对缺氧的代偿和适应能力不同,其贫血症状相差甚远。如贫血发生缓慢,患者无心肺疾病,机体可以通过代偿机制,合成较多的2,3-二磷酸甘油酸、减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促进血红蛋白在组织释放更多的氧,减轻缺氧状态。因此,某些轻中度的慢性贫血患者缺氧症状较轻,甚至没有症状。而急性失血或溶血患者的缺氧症状却相对显著。老年、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对缺氧的耐受性差,贫血症状也较重。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