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骨髓库捐献者超1万例90后00后成捐 [复制链接]

1#
年8月6日,中华骨髓库迎来第1万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从年起,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成为了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中华骨髓库及陕西、四川、河南等分库等处采访得知,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知识的普及,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正成为骨髓捐献的中坚力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救人一命,更是一种难得的阅历,捐献者们正用他们的行动浇灌着生命之花。多名在这个8月刚刚捐献了骨髓的年轻人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捐献过程。四川丨23岁的在读研究生正巧成为第1万例捐献者四川省第例、中华骨髓库第一万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是一名23岁的女孩,她是西南财大的一名在读研究生,目前在一家外企工作。年,正值大二下学期的她,在校园里接触到了相关宣传人员,随后她通过抽血等环节进入了中华骨髓库。“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帮助到他人,没想到今年接到了电话。”林女士说,经过简单了解,得知和她初配成功的是一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对方是一个40多岁的妈妈,如果不及时治疗,等待她的可能是可怕的白血病。当时她可能在郑州住院,由于捐献都是双盲原则,所以我也不知道太多的信息。”林女士在6月初至7月初时,医院高配、体检等程序,连续打了几天动员剂之后,在8月6日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的正式捐献工作。“刚刚捐献完的时候只是感觉有一点头痛。”林女士说,她事后才知道自己是中华骨髓库的第1万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真的是很巧合。”“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几年之后能够找到匹配的人,真有点神奇。现在回想起来,只要能够挽救他人的生命,自己身体遭受一点疼痛也是很值得的。”林女士说。陕西丨大学生捐献者:我蹭到了老师亲手做的可口饭菜“莎士比亚曾经说过,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我和未婚夫是大学同学,相恋5年,准备步入婚姻殿堂,我时常想象身穿白纱徐徐走向他的场景,也偶尔期待他会成为怎样的丈夫和父亲……”这是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宋牧子收到患者未婚妻的手写书信,里面讲述了她和未婚夫的感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写了这一切。幸运的是,她的未婚夫和宋牧子配型成功,而宋牧子也有捐献的意愿,所以对方在信中一再表达了感谢之情。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18级法学专业学生宋牧子,也是西安培华学院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志愿服务部部长。在学校开学之前,他捐献出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完成了救助。宋牧子接受北青-北京头条记者采访时回忆,刚刚入学时,通过红十字会人员的宣传和采集,他抽取了血样,填报个人信息之后,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者。“我从宣讲现场了解到,入库成为志愿者之后,最终能不能捐献,还需要完成配型等工作,匹配上的概率也不高,后续愿不愿捐献,取决于自己的决定。”老家在安徽的宋牧子说,他在西安上大学,所以进入了中华骨髓库陕西分库。“年6月份前后,我接到了中华骨髓库陕西分库工作人员电话,说是一个地中海贫血症患者的身高、体重和我比较接近,而且初步看来比较匹配,问我可不可以捐献。”宋牧子同意之后,双方最终完成了“高配”工作。“初配完成之后,我才把这件事告诉父母,他们刚开始还挺担心的,害怕对我身体有什么危害。”宋牧子一直对家长进行解释和劝说,“我把他们担心的问题全都了解清楚后,还特意写了一封信,好好地说了自己的想法,最终说服了父母。”宋牧子在征得父母同意后,捐献工作正式开始。“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厨艺很好,听说我要捐献造血干细胞,专门给我做了好吃的饭菜送过来,我觉得很开心。”宋牧子说,8月15日,他接受了动员剂的注射工作,经过两天的采集,共采集到毫升造血干细胞,被迅医院,也为患者送去了生的希望。“想象着有一个人和我流着相似的血液,我也很激动。”宋牧子事后笑着说。河南丨救助9岁患者志愿者父亲10多年前就加入了骨髓库“年春节过后,我们的孩子查出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病,非常棘手的病情,孩子才八九岁,对我们全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医生说,只有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案,我们一家人都不是最佳配型,所以只能求助中华骨髓库。”这是患者家属写给捐献者马琰的一封信。在河南郑州一家教育机构工作的马琰,今年23岁,她是在年加入的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者。“我在血站献血的时候,工作人员问我愿不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想到)有一天能帮助他人,我当时就同意了。”马琰说,她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而且父亲在10多年前就加入了骨髓库,“我了解相关的知识,我父亲也经常捐献血小板等,所以我们和血站的人都挺熟。”马琰说,在几个月前,新乡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她和一名9岁的小患者初配成功,小医院等待手术,询问她能不能捐献造血干细胞,“我和家人商量了一下,觉得已经匹配成功,要是真能帮助到患者,也算是运气和人生的一种缘分。”8月27日,根据患者的移植计划,医院为患者捐献了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单位的同事知道我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也都很支持,准了我的假,医院探望我。”马琰说。为他人送去生命的种子,可能会成功挽救一个家庭。但马琰自己觉得,她只是做了一个小事,对身体的影响也并不大。“如果再碰上这样需要帮助的患者,我还会站出来。”马琰说,完成捐献之后,不少亲朋好友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