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组进行性发展的疾病,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该疾病以“发病率高,知晓率低,病情复杂,病程不可逆,医疗费用高”,是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之后,又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达10.8%,2%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脏病,肾透析患者直接治疗所耗资源已经达到一般人群16倍,对公共健康资源及个人家庭均带来较重负担。
1慢性肾衰的尖端“武器”--腹膜透析
案例一:患者邓女士,32岁,慢性肾衰尿*症期患者,腹膜透析4年,全身浮肿伴胸闷气促1月入院,平时每日4袋腹透液治疗,因尿量减少,饮水摄入增多导致全身浮肿,入院后使用慢性肾衰的尖端“武器”--大剂量自动化腹膜透析机,应用个体化调整腹膜透析处方,10天后邓女士体重由60Kg下降至52Kg,血肌酐由umol/l下降至umol/l,浮肿、胸闷等不适症状明显缓解,避免了患者转入血液透析,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节省开销及医疗资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小科普
自动化腹膜透析治疗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手工操作腹膜透析的先进的肾脏治疗替代手段,为终末期肾脏病居家透析方法,患者居家腹透治疗时,透析参数可通过机器终端上传,便于医务人员随时掌握了解患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式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开放性操作可能导致的外源性污染,能进一步降低腹膜炎发病率,明显提高尿*症患者人群的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质量。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可以极大地改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方式。
2不断突破,勇于尝新--患者的生命线由此打通!
案例二:患者孙婆婆,82岁,慢性肾炎7年,尿*症,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腹膜透析3年,因腹膜功能减退,改血液透析。同时由于该患者年龄大,上肢自身血管条件差,建立内瘘后预后欠佳。科室经过反复讨论后,给孙婆婆实施了手术难度更大的左下肢动静脉人工内瘘人工血管转流术,手术非常成功。20多天后血清肿消退,开始启用人造血管内瘘,血流量非常好。
但四个月后,孙婆婆在一次血液透析后出现血压下降,经完善下肢静脉彩超检查后,发现左下肢人工血管内瘘闭塞,正当孙婆婆及家人惆怅和着急万分时,我院肾内科赵馥主任、琚宏波医生与血管外科胡松杰主任经过认真评估分析,征得家属同意后,在放射科DSA下成功实施了左下肢人造血管内瘘闭塞取栓加球囊扩张术,术前最窄处达到3mm,经过取栓溶栓及球囊扩张后,狭窄部位扩大至6-7mm,血流通畅了。患者的生命线打通了!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血管通路建设又向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球囊扩张后造影
对于每一位尿*症患者来说,动静脉内瘘是其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由于反复穿刺和血压波动等原因,容易出现狭窄、扩张和血栓,血流量低就会导致透析不充分,严重影响透析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不及时处理甚至还会危及生命。3
多学科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案例三:患者柳女士,55岁,慢性肾炎、腹膜透析3年,长期高磷血症,左大腿部疼痛2月,检查发现左侧大腿部10×6cm包块,甲状旁腺激素高到正常20倍,考虑继发性肾源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重度软组织异位钙化,患者应用阿法骨化醇、西那卡塞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为了使患者的病情不再进一步发展,我院多学科专家团队经过综合的评估和充分的准备,年3月,我院肾内科协同甲乳外科、麻醉科等多科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顺利实施了腔镜甲状旁腺全切+手臂种植术,术后15分钟甲状旁腺激素迅速降到正常,左大腿疼痛症状迅速缓解,术后6月左大腿部包块基本消退。
甲旁亢左股骨异位钙化
术后钙化灶明显吸收
据肾内科专家介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慢性肾衰竭的常见并发症,几乎所有血透病人均可出现。显著升高的甲状旁腺素不仅导致代谢性骨病,也与严重的血管钙化和心脑血管事件有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当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要接受甲状旁腺切除术治疗。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治疗尿*症继发甲旁亢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
ONE肾内科、血透中心简介肾内科、血透中心简介
医院开设血液透析26年,肾脏专科12年,并不断派遣专职人员前往杭州、医院进修学习,现有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兼职腹透护士1名,我院肾内科、血透中心已建立起奉化地区慢性肾病防治管理体系,开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内瘘狭窄腔内介入治疗、人造血管内瘘建立及维护、自动化腹膜透析等省内先进技术,目前已经常规开展各类肾脏病诊治,也是省内较早开展肾穿刺活检、腹膜透析置管、自体内瘘成形医院,尽量延缓慢性肾脏病进程,减轻患者家庭及*府的负担。
科室不定期与杭州、医院学术交流,并举行“透析肾友联谊会”、“肾友交流会”等多形式的宣教活动,科室设有“肾脏健康预防群”、“血透肾友交流群”、“腹透肾友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