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症,其病名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慢性肾炎后期由于肾单位的严重破坏,使机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多为引起肾脏损害的疾病或原因,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遗传性肾脏、肾结核、胶原病、长期服用解热镇痛剂及接触重金属等。
1.应力争明确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应搞清楚肾脏损害是以肾小球损害为主,还是以肾间质小管病变为主,抑或以肾血管病变突出,以便根据临床特点,有针对性治疗。
2.应查明促使慢性肾衰竭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的可逆性因素,如感染,药物性肾损害,代谢性酸中*,脱水,心力衰竭,血压降低过快,过低等。
3.应注意寻找加剧慢性肾衰竭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减退的某些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凝状态,高蛋白质饮食摄入,大量蛋白尿等。
1.消化系统是最早、最常见症状。
(1)厌食(食欲不振常较早出现)。
(2)恶心、呕吐、腹胀。
(3)舌、口腔溃疡。
(4)口腔有氨臭味。
(5)上消化道出血。
2.血液系统
(1)贫血是尿*症病人必有的症状。贫血程度与尿*症(肾功能)程度相平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减少为主要原因。
(2)出血倾向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等,与血小板破坏增多,出血时间延长等有关,可能是*素引起的,透析可纠正。
(3)白细胞异常白细胞减少,趋化、吞噬和杀菌能力减弱,易发生感染,透析后可改善。
3.心血管系统是肾衰最常见的死因。
(1)高血压大部分病人(80%以上)有不同程度高血压,可引起动脉硬化、左室肥大、心功能衰竭。
(2)心功能衰竭常出现心肌病的表现,由水钠潴留、高血压、尿*症性心肌病等所致。
(3)心包炎尿素症性或透析不充分所致,多为血性,一般为晚期的表现。
(4)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钙化进展可迅速,血透者更甚,冠状动脉、脑动脉、全身周围动脉均可发生,主要是由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所致。
4.神经、肌肉系统
(1)早期疲乏、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
(2)晚期周围神经病变,感觉神经较运动神经显著。
(3)透析失衡综合征与透析相关,常发生在初次透析的病人。尿素氮降低过快,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引起颅内压增加和脑水肿所致,表现恶心、呕吐、头痛,严重者出现惊厥。
5.肾性骨病。是指尿*症时骨骼改变的总称。低钙血症、高磷血症、活性维生素D缺乏等可诱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上述多种因素又导致肾性骨营养不良(即肾性骨病),包括纤维囊性骨炎(高周转性骨病)、骨软化症(低周转性骨病)、骨生成不良及混合性骨病。肾性骨病临床上可表现为:
(1)可引起自发性骨折。
(2)有症状者少见,如骨酸痛、行走不便等。
6.呼吸系统
(1)酸中*时呼吸深而长。
(2)尿*症性支气管炎、肺炎(蝴蝶翼)、胸膜炎等。
7.皮肤症状。皮肤瘙痒、尿素霜沉积、尿*症面容,透析不能改善。
8.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表现有:
(1)肾脏本身内分泌功能紊乱如1,25(OH)2维生素D3、红细胞生成素不足和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过多;
(2)外周内分泌腺功能紊乱大多数病人均有继发性甲旁亢(血PTH升高)、胰岛素受体障碍、胰高血糖素升高等。约1/4病人有轻度甲状腺素水平降低。部分病人可有性腺功能减退,表现为性腺成熟障碍或萎缩、性欲低下、闭经、不育等,可能与血清性激素水平异常等因素有关。
9.并发严重感染。易合并感染,以肺部感染多见。感染时发热可无正常人明显。
中医的“关格”“水肿”等范畴。认为本病多因时致虚,虚实夹杂,属于本虚标实之疾,本虚为气血具虚,标实为淤血,浊*、水湿等原因引起的。
用中医五行来判断疾病时,其主要原因,木、金交战,受伤在土,水或是火、土。
1,金木交战导致土水具伤。脾肾阳虚,脾性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促进水液代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艾灸中脘,脾俞,冲阳,公孙。肾主纳气,维持全身代谢水液平衡,艾灸中极,水分,水道,肾俞,束骨,大钟。
2,金木交战导致火土受伤,水木则是和事老。首先艾灸中脘,冲阳,公孙,“有胃气则声,无胃气则死”,艾灸肝俞,光明,配合胃经,取得疏肝和胃的作用。艾灸中极,水分,水道,京骨,大钟。振奋肾阳,以利膀胱气化。经过下焦的阳气气化,才能变成尿液排出体外。艾灸心俞,关元,腕骨,通里,其目的是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故有“气为血之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小肠的功能是受盛化物,分别清浊。吸收功能不正常时,还会影响到小便异常。
本病选用赤方蕲艾养生灸法,调整全身气血,恢复阴阳平衡。每个穴位艾灸3-5壮,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艾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