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针剂能不能治好多年的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5346.html
睡觉时突然一抖,像踩空一样,是怎么回事?
1
睡觉时突然一抖,像踩空一样,是怎么回事?家庭医生在线邀请专家为您专业解答:
我们睡觉的时候会有时候会全身忽然抖一下,还会有一种幻觉,像是在高处突然踩空,掉下去要死掉一样,然后就被吓醒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叫肌抽跃,常在睡觉时发生,这个动作一般都是无法控制的。原因是,当人们入睡后,大脑误判断认为要从高地坠落下去。大脑本能的反应会瞬间紧绷肌肉以获取平衡,身体会产生剧烈晃动,所以梦中才会出现突然一脚踩空的感觉。从医学角度讲,这种偶尔发生的现象是因为人正处于睡眠的“快速动眼期”(快速动眼期是一个睡眠的阶段,眼球在此阶段时会快速移动,在这个阶段,大脑的神经元的活动与清醒的时候相同),是伴随着“快速动眼期”入梦时发生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和注意的是,如果肌抽跃次数过多、幅度过大,应警惕可能是某种疾病造成的,如:脑细胞的代谢性或储存性疾病、脑的退化性疾病、脑缺氧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脑基底核病变、脑炎等。
另外,有可能是血钙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亢进而痉挛抽搐。在中医上有可能是肝肾亏虚,气血不足。
偶尔出现的不需要治疗,反复频繁出现的,一定要及时就医,遵医嘱对因治疗、调理。
2
经常我们睡觉的时候会突然感觉脚踩空一样,然后全身就抖一下。告诉你真相——这叫肌抽跃,常在睡觉时发生,睡觉时呼吸频率降低的幅度太大,大脑会认为身体快要死亡,所以它会发送一个脉冲是身体觉醒。
我们先看下什么是肌抽跃?肌抽跃是一种急速的肌肉不自主抽动,由于速度很快,由此经常呈现的类似触电一样的动作。
生理性肌抽跃
这一型肌抽跃是正常生理的表现,而不是疾病所引起的,例如打嗝、睡眠中肌抽跃、疲劳或紧张时出现的肌抽跃属之。入睡抽动有时被称作睡惊,它是你在睡觉时突然抖一下的科学术语。这种无意识的肌肉颤搐,会在你进入梦乡时,出现于手臂、腿、甚至是全身。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大约70%的人在睡梦中抖过。
偶尔“肌抽跃”是正常生理现象
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医师欧红霞说,在专业上,并没有“肌抽跃”这种说法,她认为这可能是民间对肌肉抽动的通俗表述。
“睡觉时突然抽动一下的现象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出现。”欧红霞称,这种偶尔发生抽动或抖动是因为人正处于睡眠的“快速动眼期”,是伴随着“快速动眼期”入梦时发生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关于入睡抽动主要有两种理论,分别是基于神经科学和进化。
1、最普遍的解释是当你入睡时,大脑中有两套不同的系统正互相对抗。
当你有点想睡觉时.1号系统通常会移交控制权给2号系统VLPO.而此时入睡抽动则会停止,所以这些入睡抽动被认为是每次尝试入睡时,在身体中发生的睡觉清醒斗争的结果。
2、另一种说法是,睡着后,身体肌肉应该是放松的,但是有些人由于睡姿、白天劳累、兴奋、心情烦躁等原因,睡下后肌肉没有完全放松,睡眠进入“快速动眼期”在做梦时,特别是有时梦境过于生动,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信号,就会产生小动作,发生把梦境演出来的情况。
想防止睡抽动(肌抽跃)怎么办?
不过,根据专家的说法,无论是什么引起的偶尔的入睡抽动,都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但是如果你不喜欢突然抖醒,并感觉要掉下去摔死,这里有一些措施可减少大部分的睡惊。
1、减少咖啡
2、在白天就做完工作
3、控制压力水平和睡眠模式都可能会减少入睡抽动
肌抽跃次数过多、幅度过大要小心
一般人都是偶发的,一晚上不会超过四五次,动作幅度也不会太大。但也要注意如果频繁肌抽跃,就可能是某种疾病造成的,医生称可从肌抽跃次数过多、幅度过大要小
以下几方面查找睡觉抽动频繁的原因。
1、过于劳累、白天压力大,精神紧张
所以要多注意休息,放松心情。
2、缺钙
有可能是血钙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亢进而痉挛抽搐。
3、肝肾亏虚
如不是很剧烈,但频次较多,在中医上有可能是肝肾亏虚,气血不足。
4、症状性肌抽跃
如果伴有头痛、头晕等状况,需要脑部CT或磁共振检查,判断此种肌抽跃是不是由于脑部有病变而表现出来的症状。病因如:脑细胞的代谢性或储存性疾病、脑的退化性疾病、脑缺氧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脑基底核病变、脑炎等。
3
#俗称“*压床”,科学称睡眠瘫痪,怎么治?
还真别说,这种情况我真心遇到过,连续几次梦想结果发现还在梦中,就是起不来,每每醒来都是惊*未定,不过在我不断学习充足自己的生活里,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这种情况了,难道这样做有效?
——教育思考者孔教官头条号作者
你像往常一样在床上睡觉,突然从睡梦中醒来,
你本想翻身,却好像被施了定身术,完全动不了,
你拼尽全力睁开双眼,发现一个怪物正压在胸口,
你想求救,却发现发不出任何声音,
你恐惧到呼吸困难,但却无处可逃无技可施,
仿佛这具躯体已经不属于自己……
恭喜你,你可能刚经历了一次难得的“*压床”。
除了“*压床”,我们还把这种情况称为“梦魇”。“魇”字上“厌”下“*”,古时候“厌”通“压”,所以,梦魇也是“*压床”的意思。
《西游记》中,有一回写道:“原来那师父被妖术魇住,不能行走,心上明白,只是口眼难开。”描述的就是“*压床”的情形。
So,“*压床”真的是妖魔*怪在作祟?
什么*压床?!原来是睡眠瘫痪症!
实际上,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睡眠障碍,名为睡眠瘫痪症(睡眠麻痹症,sleepparalysis,SP),每两个人就有一个经历过。睡眠瘫痪发生时,除了感到全身动不了,有时候还会觉得呼吸困难甚至产生幻觉。最常见的幻觉是感到有东西压在自己身上。
这种情况下,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所幸在几分钟后,这种状况就会自然消失,我们就会重新夺回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但有些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要反复“醒”好多次才能真正摆脱梦魇,中间每次满怀希望的醒来最终都被证明是假醒,一次又一次的假醒则意味着无休无止的恐惧。
脑醒,身未醒?
睡瘫不是你想瘫想瘫就能瘫。
睡眠瘫痪不是在睡眠的任何时间都会有,它只发生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在快速眼动睡眠期,我们的眼球会不断地滴溜乱转,而且会做梦。可万一梦到奔跑就真的从床上爬起来到街上裸奔怎么办?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大脑在编织梦境的同时,会向身体释放一种效果类似麻醉剂的神经递质,把我们定在床上,不能说话,也不能动。如果在这个阶段,大脑突然醒了,我们的身体却还处在麻痹之中,再怎么动弹都无济于事,就像被什么东西压住了身体,于是就有了所谓“*压床”的说法。
按脑电波频率高低,可以把人的睡眠大略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两个阶段。睡眠中,它俩交替执勤,一般是非快速眼动睡眠先值班,快速眼动睡眠随后去换岗,轮换四五次后,就该起床了。但也有例外,比如,前一天晚上没睡好,导致快速眼动睡眠没能上岗值班,那么,当你再度睡着,它就会先把之前落下的班补回来,再交班给非快速眼动睡眠。所以,睡眠瘫痪症在刚睡着和将醒未醒的时候都有可能发生。
幻觉又是什么*?
既然压床的并不是*,那为什么还会出现栩栩如生的幻觉呢?
那是因为,进化决定了,当外界的刺激模棱两可时我们的大脑更倾向于把这种刺激解读为危险——毕竟,“过于谨慎”总比“不谨慎”更有利于生存,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嘛。睡眠瘫痪时,那种无法操控身体的无助感实在太强烈太真实,但又无法找到这种感觉的具体来源,于是“过于谨慎”的大脑就翻箱倒柜调取记忆中那些恐怖素材,编造了一个具体的对象供我们害怕,栩栩如生的幻觉就出现了。也就是说,我们怕什么,“*压床”时就会“看见”什么。
古今中外,*都是最称职的背锅侠
既然,“*”是我们的大脑自己编造出来的,在不同的文化中,就必然会有不同的“*”。
我们认为是“*压床”,英语里则叫做Nightmare。Mare是母马的意思。在西方传说中,恶魔总是骑着母马在黑夜里出现。
TheNightmarebyHenryFuseli,
这幅18世纪的画作再现了西方人对Nightmare的想象:一位身穿白衣的女子正在床上昏睡,她姿态扭曲,神情痛苦,头和手滑出床边。一只丑陋的恶魔正坐在她的身上。在它身后,红色的帷幔下一匹黑马探出头来。
在埃及,人们认为伊斯兰故事中邪恶的“精灵”会在睡梦中作祟。
在泰国,则是一个寡妇*……
这些传说的共同点是,都把睡眠瘫痪症与某种邪恶的超自然力量联系在一起。的确,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将这种恐怖体验归咎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似乎是唯一可行的做法。——想想“*”也是挺可怜的,人一旦遇到什么无法解释的事情就拉它出来背锅。
遭外星人绑架也跟睡眠瘫痪有关?
除了老一套的妖魔*怪,饱受科幻电影浸淫的美国人民还经常把睡眠瘫痪的锅甩给外星人。
大约每名美国人中就有一名说自己曾经见过外星人。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麦里尼找来10名声称自己曾被外星人绑架过的成年人。理查德发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对塔罗牌、星座之类的东西深信不疑,并且很爱幻想,最重要的是,他们都经历过睡眠瘫痪。
另一项研究中,迈克尔·拉杜加招募了20名志愿者,让他们练习“灵*出窍”(其实就是人为制造睡眠瘫痪),并在“灵*出窍”的状态下寻找外星人。结果有35%的志愿者表示成功看见了外星人。所以,科学家认为,所谓的遭外星人绑架的经历很可能是“*压床”传说的又一个变体。
*怪、恶魔、外星人……真是有多少睡眠瘫痪者就有多少种关于睡眠瘫痪的恐怖想象啊。
如果你不想被“*压床”
睡眠瘫痪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也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更不会像谣传的那样导致猝死,但因为过程实在太过恐怖,又加上各种*怪传说的加持,所以给大家造成了不小的精神伤害。
其实啊,睡眠瘫痪是可以预防的。
睡眠瘫痪症的发生和生活压力有关。青少年和年轻人由于压力大,更容易出现过度疲劳、紧张焦虑、作息不规律,这些情况会使大脑的兴奋抑制机制失调,增加睡眠瘫痪的风险。此外,体弱多病的人也容易出现这种症状,尤其对发作性睡病患者来说更是家常便饭(有兴趣的壹堆饭
要想预防睡眠瘫痪,首先得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躺在床上就安心考虑睡觉的事,别玩手机了。(壹读君知道你做不到,我也做不到。)
另外要注意睡姿,据说这样睡更容易“招*”:仰着睡、趴着睡、蒙头大睡、手放在胸前睡……
“*压床”了肿么破?
万一真被你摊上了,稍安勿躁,先告诉自己,“*压床”并不是*在作祟,而只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之后,先做几个深呼吸,试着活动一下手指、脚趾、舌头、嘴唇这些小地方,再试着活动四肢,让身体慢慢从麻痹的状态下醒过来。
以前对事情或许有所恐惧,但是自从2年前开始问“我是谁”还有去了解“生死”后,这一切就不复存在了。
4
北京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不久前联合发布了《睡眠与职业安全白皮书》,通过介绍日间嗜睡的常见原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失眠、倒班工作和发作性睡病,揭示睡眠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危害,聚焦睡眠疾病治疗率低的问题,呼吁人们重视睡眠疾病,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偶尔碰到“*压床”?
关于“*压床”的说法很多人都已经知道其实这是睡眠瘫痪的表现,有近一半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睡眠瘫痪。但是如果经常出现睡瘫,或合并其他睡眠问题,就是睡眠疾病的一种表现,尤其以发作性睡病为常见,所以,如果经常遇到“*压床”就不要去找人算命了,还是去看看睡眠科的医生吧!
发作性睡病高发于15-20岁人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目前还不能确定,不过有研究证明,中国发作性睡病患者发病呈季节性变化,或与流感有关,医院呼吸内科韩芳教授课题组与美国斯坦福睡眠科学与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神经病学协会和儿童神经病学学会的期刊《神经病学年鉴》(AnnalsofNeurology)上,研究表明,春夏之交的四月份发病率最高,且年至年H1N1甲型流感疫情结束后发作性睡病发病率显著升高。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病*爆发后患病,科学家推测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继发性发作性睡病则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下丘脑功能异常,如脑外伤、神经系统代谢性疾病、下丘脑肿瘤引起的。
不过,正常人也可能发生睡眠瘫痪,这是因为在刚刚入睡或即将睡醒的时候身体会进行睡醒转换,虽然意识清晰,但全身肌肉肌张力降至最低,类似“瘫痪”状态,感觉被一种无形的东西压着,全身不能动,同时在这一阶段还会发生睡眠幻觉,产生恐慌的感觉,这就是民间称为的“*压床”。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为发作性睡病呢?发作性睡病的主要表现是白天不可抑制的睡眠、突然猝倒、入睡幻觉,以及睡瘫。大约患发作性睡病的患者有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人会发生睡瘫。
所以,偶尔一次“*压床”不必紧张,只是你的大脑醒来后还没有来得及叫醒你的身体。
二、睡觉蹬腿是因为在长个吗?
这个传言流传了好多年,可是,睡觉蹬腿真的跟长个没什么关系。
在医学上,刚入睡的时候,突然出现的短促的全身同步抽动,或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非同步性抽动,有些人表现为偶尔蹬一下腿,这被称为睡眠惊跳。正常情况下,发生睡眠惊跳与脊髓的肌张力有关,属于脊髓反射,人在刚要入睡时肌肉会开始放松,高级皮层开始自行抑制神经,还有一部分尚未完全抑制,这时机体内外的一些兴奋信息可以干扰大脑皮质的抑制,产生不能自制的神经反射,如果这种神经反射发生在运动神经,一些大的肌肉收缩就会导致非周期性的强烈的肌肉跳动,也就是睡眠惊跳。
小孩发生睡眠惊跳的会更多一些,因为孩子在白天兴奋性活动频繁,入睡时指挥运动的神经细胞不容易完全抑制,大脑皮层会接受到剩余兴奋信息的反射,从而干扰睡眠行为发生。其实,成人也有偶尔惊跳,大多是因为白天的疲劳所至。
不过,如果一晚上经常发生腿动,这就有可能是周期性腿动,同样是一种睡眠疾病,会降低睡眠质量,妊娠期间可能会出现,但有些人是继发于缺铁性贫血、尿*症,还有些人通过长期随访,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变性病、帕金森病的表现。
周期性腿动指的是在仪器检测情况下,每一次腿动持续的时间在0.5至10秒之间,振幅需要达到8微伏以上,判读是否为周期性腿动,动时至少连续四次,如果两腿分别腿动出现在5秒之内,就算做一次腿动,5秒之上就算两个。周期性腿动分为轻、中、重度,但是病人基本上无法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这一病症,不过,如果反应严重的病人会感觉一晚上自己的腿总是在动。
所以,晚上睡觉腿脚不老实可能有多种原因,如果身边的家人也被“踢惨了”,医院看看医生了。
三、睡得香才打鼾?
医学研究表明,打鼾和睡得香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而是睡觉过程中由机体组织结构造成的现象。人为什么会打鼾呢?当气体通过一段畅通的气道时通常不会发出声音,如果气道和咽腔狭窄,当气体通过时就会发生震动,从而发出声音。所以,咽腔结构狭窄,悬雍垂(小舌头)偏长的人容易打鼾。
对比女性来说,男性更容易打鼾,因为男性比女性身材更大或者更胖,颈围偏粗,并且抽烟喝酒较多,所以更容易打鼾。同时,咽腔、胸腔、腹腔压力更大的人更容易打鼾,这也就是为什么胖子一般都打鼾的原因。
另外,下颚小(没下巴)的人也容易打鼾,因为骨骼异常会引起呼吸道狭窄的问题,使空气不能顺畅通过,从而打鼾。
虽然有上述问题的人会打鼾,但鼾声也有正常和不正常之分,如果声音较小、频率稳定,这就是正常的打鼾,不用在意,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鼾声忽大忽小,就说明胸腔和上气道阻力出现了问题,医院就诊了。
四、睡眠呼吸暂停要不要看医生?
当看到自己身边的伙伴睡到一半不喘气儿了,会自然而然地以为他是在做梦“屏气凝神”,其实并不是,而是一种睡眠疾病,被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根据《睡眠与职业安全白皮书》统计,20.4%的中国成人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有医院诊治。呼吸暂停多发生在做梦睡眠期和仰卧位时,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ERM睡眠期)和侧卧位时以低通气为主。有些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多出现在做梦期,这种情况多见于女性。
呼吸睡眠暂停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称为周围性睡眠呼吸暂停,指的是由于上述咽腔狭窄等原因引起的病态打鼾而造成的呼吸睡眠暂停;第二种是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脑部呼吸结构有一定问题或通气时对体内的二氧化碳含量的高反应性而引起的呼吸睡眠暂停。第三种是混合性,即为两者的结合。
睡眠呼吸暂停在很多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但轻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睡眠呼吸暂停虽然只有几秒的功夫,但是却对身体的影响很大,比如睡眠效率下降因而白天困倦,甚至感觉像一夜都没有休息一样。长期睡眠呼吸暂停睡眠质量差会带来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异常、肥胖、高血压、心律失常、脑缺氧等情况,可以导致严重的其他器官器质性疾病。通常来说,医院的专业仪器监测,当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小于5时可以忽略,大于15时就要引起足够重视。
因为病症发生于睡眠期间,所以很难被家人和自己发现。曾经有这样的病例,病人因高血压用多种药物依旧控制不好,出现医院检查脑血管问题,进而发现了睡眠呼吸暂停问题,而病人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指数已经达到了30多,属于重度睡眠呼吸暂停。遇到这样严重的病患,医生会建议他使用家用的呼吸机,当病人呼吸暂停而气道阻力增高的时候,呼吸机会自动加压促使病人气道打开继续呼吸,坚持一周后病人就会感到白天不在困倦了,头晕和精神状态也好了,血压也逐渐控制。
所以,睡觉中的问题如果被发觉就已经不是小问题了,要及时就医。
五、晚上做梦打架,因为白天太累?
有时候,半夜会被自己身边睡着的人大喊叫醒或者打醒?睁眼一看,原来他在“梦游”啊!其实,晚上睡觉有暴力的梦境因而大声叫喊甚至做出打架的动作,如果经常发生这样的事,就要考虑是否为快速眼动睡眠异常,这和白天累不累没关系,更不是梦游。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异常的特点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REM期)缺少正常肌张力弛缓表现,伴随带有暴力性质的梦境扮演行为,即梦幻状态,梦中肢体和身体动作通常表现为某种暴力形式,比如敲击墙壁、挥胳膊、踢腿,并且可能伴随特征性的情绪语言,运动和语言虽然与梦境内容有关,但被叫醒之后可能记得也可能不记得。通常发作没有规律。
这与梦游有什么区别呢?从表现来说,梦游的人是起立行走,而REM障碍是在床上“折腾”;从人群来说,梦游一般小孩较多,而REM障碍则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REM障碍发生在快速眼动期,而梦游一般发生在刚睡不久或快醒的非REM期。
REM障碍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这或许与男性在年轻时生活压力更大,更易造成脑损伤有关,并且REM障碍的发生可能预示着神经系统变性病变的发生。之所以老年患者多发,可能与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或者帕金森综合征有关。可以说,只要岁数活的够长,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这是一种老化现象。
张宁说,患有这种病症的患者,通常是由于坠床,或者医院看病,并且,有些病人是来看帕金森病的,根据其病史和病人描述,往往会发现在出现帕金森病之前的几年就出现了快速眼动睡眠异常。
所以,睡觉的那些事儿偶尔发生一次都不算大事儿,但医院看医生了,尽管身体处于睡眠状态是在休息,但机体的休息和大脑的休息是两回事儿,真正能不能休息的好还得看大脑,如果一旦频繁发生一些睡眠中“诡异”的事儿,就得立刻引起注意了。
p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