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例腹痛患儿引起的思考 [复制链接]

1#

主诉:反复腹痛5天,加重伴咳嗽2+天

现病史:患儿XXX,女,8岁,5天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腹痛,呈阵发性发作,可耐受,疼痛持续时间短,疼痛与进食无关,疼痛以脐周为主,无明显腹胀,无明显嗳气反酸厌油,不伴畏寒发热,及无头昏头痛,无视力下降,无恶心呕吐,全身皮肤无明显瘀点瘀斑,无全身关节疼痛,家长未重视,未进行诊治。2+天前因受凉咽部出现不适、喷嚏、鼻阻,腹痛症状加重,疼痛程度较前明显,疼痛时间较前延长,因患儿不能准确表达,伴咳嗽,有痰不易咳出,无咯血,无畏寒发热,精神饮食欠佳,余伴随症状同前,病后大便正常,今日来院就诊。

既往史:先天性“胡桃夹”综合征反复引起腹痛等症状。经综合治疗后4岁时血尿消失,小便恢复正常。

过敏史:过敏史不详。

个人史:患者为G1P1,足月经阴道分娩,母乳喂养,出生时无*疸及先天性疾病,患儿母亲无妊娠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疾病;患儿各种疫苗均按照国家要求接种,患儿亲属无遗传性疾病。

体格检查:[36.4]℃P:[]次/分R:[21]次/分BP:[/64]mmHg

一般情况可,精神可,脸色微红润,呼吸微促,咽部充血+,扁桃体未见肿大及脓性分泌物,双肺呼吸音清闻及小到中量痰鸣音及喘鸣音,心率齐有力,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脐周压痛明显,肝脾肋下未扪及,神经系统征(-)。

辅助检查结果:门诊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示:淋巴细胞绝对数1.27×10^9/L。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37.5fl。超敏C反应蛋白1.37mg/L。

门诊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示:阴性。

门诊腹部彩超及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检查示:1.腹腔内长大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炎可能;2.左肾静脉改变,考虑胡桃夹综合征可能。

诊断:1.支气管炎;2.肠系膜淋巴结炎;3.胡桃夹综合征

相关知识检索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该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男童为主。目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反复呼吸道感染为常见病因。本病多表现为腹痛,且腹痛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脐周或右下腹疼痛多见,常呈阵发性,多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亦可反复发作,多伴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或便秘,下腹部彩色多普勒可见低回声团块,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发展为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易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虫症等急腹症。

治疗:家庭护理、饮食得当、起居适宜,顾护脾胃亦为要。目前中药、针刺、艾灸、推拿等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得到医者认可。

胡桃夹综合征:胡桃夹综合征(NCS)是指左肾静脉(LRV)穿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受压迫,或在腹主动脉和脊柱之间受挤压,导致左肾静脉回流受阻。由于青春期身高快速增长、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脂肪组织减少、腹腔脏器下垂、脊柱过度伸展等情况,该夹角变窄,左肾静脉受压致肾静脉高压,左肾静脉扩张所引流的输尿管周围静脉与生殖静脉淤血、与肾集合系统发生异常交通,或部分静脉壁变薄破裂,引起非肾小球性血尿及蛋白尿等相应的临床症状,还会发生睾丸静脉和卵巢静脉淤血而出现肋腹痛,并于立位或行走时加重。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临床发病率较低。胡桃夹综合征常见表现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和直立性蛋白尿,此外还可表现为直立不耐受、腹痛、腰痛、胃肠道症状和性腺静脉曲张等,严重者可导致失血性贫血和肾静脉血栓。目前比较公认的诊断标准为:①尿红细胞形态正常,为非肾小球性;②尿钙排泄比正常,24h尿钙排泄量<4mg/(kg·d);③腹部超声或CT检查可见左肾静脉受压、扩张;④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间的压力差>5cmH2O;⑤膀胱镜检查发现左侧尿路出血;⑥肾活检结果可为正常或轻微病变;⑦排除可以引起血尿的其他病因。诊断易与隐匿性肾炎,薄基膜病,IgA肾病和眼耳肾综合征(Alportssyndome,AS)等相混淆。

诊断方法/p>

实验室诊断:尿中红细胞形态学及尿蛋白计量检查。

影像学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urdopplerultrasound,CDU),多层螺旋CT成像(multislicespiralCTangiography,MSCTA),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MR)成像,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stractionangiography,DSA)。

治疗:目前对于胡桃夹综合征的治疗尚无统一认识,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研究显示,75%的患儿经24个月保守治疗可恢复。一些直立调节障碍者应用米多君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有手术适应证者,及早行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介入治疗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有望取代手术而成为该病首选的治疗方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