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酸性磷酸酶染色(ACP)
?染色原理在酸性条件下,血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会催化基质中的磷酸萘酚AS-BI水解,从而释放出萘酚AS-BI。这种物质随后会与六偶氮付品红发生偶联反应,生成不溶性的红色沉淀,并定位于胞质内。若血细胞的胞质呈现红色,则判定为阳性反应;若无红色出现,则判定为阴性反应。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则是在相同方法制备的两份基质液中,一份加入适量L-酒石酸,另一份则不加。随后,取两张相同的标本涂片,分别用这两种基质液进行酸性磷酸酶染色。若血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能够耐受L-酒石酸的抑制作用,那么它都会呈现阳性反应。反之,若不耐受L-酒石酸的抑制,那么在未加L-酒石酸的基质液中会呈现阳性反应,而在加入了L-酒石酸的基质液中则呈现阴性反应。
?结果判断阳性结果的特征是胞质中出现鲜红色的颗粒沉淀。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①(-)表示胞质无色;
②(+)表示胞质出现淡红色颗粒;
③(++)表示胞质被鲜红色颗粒充满;
④(+++)表示胞质被深红色颗粒完全占据。
?正常血细胞反应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浆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在酸性磷酸酶染色中都会呈现阳性反应。
?临床意义酸性磷酸酶染色在鉴别戈谢细胞和尼曼-匹克细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戈谢细胞呈现阳性反应,而尼曼-匹克细胞则为阴性。
这一染色技术同样有助于多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在多毛细胞白血病中,多毛细胞的酸性磷酸酶染色呈现阳性,并且这种酶能够耐受L-酒石酸的抑制。相比之下,淋巴肉瘤细胞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淋巴细胞虽然也呈现阳性反应,但它们所含的酸性磷酸酶却对L-酒石酸敏感。
此外,酸性磷酸酶染色还可用于鉴别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在该染色中呈现阳性反应,而B淋巴细胞则不反应。
02铁染色
?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的判断铁与酸性亚铁氰化钾发生普鲁士蓝反应,从而形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这些沉淀物会定位在含铁的部位。通过观察这些蓝色沉淀物的分布和密度,我们可以了解细胞内的铁含量和分布情况。
细胞外铁:在骨髓小粒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铁的存在状态,它可能呈现为弥散的蓝色、颗粒状、小珠状或块状。基于这些观察,我们将细胞外铁分为五个等级,从无铁(-)到富含铁(++++)。
细胞内铁:为了评估细胞内铁的情况,我们需要观察个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并计算其中铁粒幼红细胞的百分比。铁粒幼红细胞是指胞质中存在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这些颗粒的大小和数量被分为五种类型:Ⅰ型、Ⅱ型、Ⅲ型、Ⅳ型以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特别是,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胞质内蓝色铁颗粒数量超过5颗,且围绕核周1/3以上的幼红细胞。此外,成熟红细胞中出现的铁颗粒被称为铁粒红细胞。
?参考值在评估细胞内外铁的情况时,我们需要参考一系列的标准值,以确保我们的观察和评估是准确和可靠的。这些参考值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的铁代谢状态,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细胞外铁的观察显示,其存在状态大多为(+)~(++),其中以(++)为主。
在评估铁粒幼细胞时,我们发现其百分比在12%~%之间,这一范围可能会因各实验室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有必要为本实验室建立相应的正常值范围。
?临床意义在缺铁性贫血的情况下,骨髓细胞外铁的水平会显著降低,甚至完全消失,同时铁粒幼细胞的百分比也会减少。然而,经过有效的铁剂治疗之后,细胞外铁的数量会回升,这表明铁染色不仅可用于诊断缺铁性贫血,还可作为评估铁剂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对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其特征在于骨髓中出现大量环铁粒幼细胞,铁粒幼细胞的百分比和所含铁颗粒的数量均有所增加,有时甚至可以观察到铁粒红细胞。因此,铁染色同样可用于诊断此类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铁粒幼细胞的百分比和所含铁颗粒的数量可能会上升,同时环铁粒幼细胞的出现也较为常见。在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中,环铁粒幼细胞的占比甚至可能超过15%。
对于非缺铁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其细胞外铁的水平通常保持正常或有所升高,同时铁粒幼细胞的数量也可能正常或增加。
某些其他情况,如感染、肝硬化、慢性肾炎及尿毒症、血色病以及多次输血后,也会出现骨髓细胞外铁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