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妇女下腹部胞中有结块,伴有少腹痛或胀或满,甚或出血者,称为癥瘕。癥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西医所说的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包块等多可归属癥瘕范畴。该病若失治或误治,或可发生恶变;若迁延治疗,可造成肿块持续增大,导致不孕或流产、继发性贫血等,不能忽视。
今天为大家介绍最简单好用的两个外治癥瘕法——
中医学认为癥瘕的发生,多由正气不足,外邪内侵,或内伤七情,或饮食、房劳不节,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阻滞,从而形成瘀血、痰饮、湿浊,停聚于小腹,日积月累而成。病理机制以气滞、血瘀为主。病在气者,理气行滞,佐以理血;病在血者,活血破瘀散结,佐以理气。外治法通过药物或非药物的局部作用,发挥行气活血之效,控制包块的增长或使包块缩小,临床症状得以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常用方法有灌肠、外敷、穴位注射、针刺等疗法。
1
灌肠疗法1.适应证适用于各型癥瘕。
2.操作方法(1)辨证选方:①气滞血瘀型:保留灌肠方(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各9g,生地、赤芍、当归、枳壳、香附各12g,川芎6g,鳖甲11g,刘寄奴15g);
②湿热瘀阻型:灌肠1号方(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各15g,三棱、莪术、丹参、元胡、*柏、五灵脂、生蒲*各10g,生大*6g);③寒凝血瘀型:灌肠2号方(丹皮、丹参、莪术、炒赤芍各10g,元胡30g,皂角刺、海藻、昆布各20g,熟附子、干姜、艾叶各10g)。
(2)方法:选取上述其中之一方药,将中药加入水mL浸没,浸泡30分钟,煎至mL,待药温降至38~40℃倒入一次性灌肠器中。患者左侧卧位,双腿屈膝,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插入肛门10~15cm,将药液缓慢灌入患者直肠内,保留药液至次日清晨。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3.疗法特点直肠给药可使药液经直肠黏膜渗透吸收,使药力直达病灶,改善盆腔子宫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组织的瘀血消散,起到活血化瘀与行气导滞的作用,同时可促进包块吸收,达到消包块的目的。
4.注意事项(1)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把握药液温度、灌肠体位、导管插入深度及中药保留时间。
(2)操作应避开经期,嘱患者排空大小便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保留时间,操作结束后垫高臀部,卧床休息1小时。
(3)在灌肠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患者出现便意、腹胀应减慢滴入速度并降低灌肠器的高度。
(4)室温要适宜,身体暴露部位应注意保暖。
2
热敷疗法1.适应证适用于各型癥瘕,症见胞中结块、小腹胀满、月经先后不定等。
2.操作方法(1)辨证选方:①气虚血瘀型:消瘤散(三棱、莪术、丹参、丹皮、夏枯草、龙骨、枳壳、益母草、红花各15g,川牛膝、白术、贯众、三七粉、当归各12g,*芪30g);②寒凝气滞型:热熨方(穿山甲20g,当归尾、白芷、赤芍各10g,小茴香、生艾叶各30g);③湿热瘀阻型:温络方(红藤、半枝莲、连翘、败酱草、牡蛎、赤芍、荔枝壳各24g,五灵脂、白芷、三棱、莪术、元胡各12g,皂角刺30g)。
(2)方法:辨证选取上述其中之一方药,共研细末,装入自制纱布袋中,放锅内蒸透后热敷患处半小时,患处可垫一条干毛巾,每日1~2次,10天为1个疗程。
3.疗法特点中药热敷通过腹部的静脉丛,将药透散,综合了热效应与中药药效的双重作用,经过药与热的协同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加快药物的局部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水肿和炎性物质的吸收与转化,从而达到从外治内,内外兼治,最大程度发挥药物的疗效。
4.注意事项(1)治疗期间食忌寒冷;局部湿疹、皮损、瘢痕应避开;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2)月经来潮期间停用,孕期禁用。
(3)对一些特殊患者,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反应要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好·书·推·荐
妇科常见病外治疗法
本书为《常见病外治疗法丛书》中的一种。中医外治是以突出“中医外治法”为特色的中医药学术中医外治疗效独特、作用迅速、历史悠久,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包括按摩、熏洗、敷贴、膏药、脐疗、足疗、耳穴疗法、针灸、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其对危重病症,更能显示出其治疗之独特,故有“良丁(高明的医生)不废外治”之说。外治法多达四百余种,概括起来可分两大类: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在治疗范围上一般分内病外治、外病外治两大类,具体到临床外治法又分为内科外治法、外科外治法、妇科外治法、儿科外治法、骨科外治法等。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