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是血液中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巨核细胞虽然在骨髓的造血细胞中为数最少,仅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但其产生的血小板却对机体的凝血、止血和修补破损血管的功能极为重要。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9/L。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原因之一,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能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采用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后得到的一项临床检测指标,属于血常规检查项目之一。正常参考范围为9.4-12.5fl,MPV增加,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妊娠晚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栓病等。MPV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化疗期、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因此,MPV的变化有助于鉴别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临床案例
患者,主诉面色苍白伴乏力气促7月余,发热1天。医院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化疗两个疗程后出现骨髓抑制,属于急性白血病化疗期病人,血常规检查,PLT11*10^9/L,MPV7.4fl,可以看出PLT明显减少,MPV减低,提示可能存在骨髓病变,结果如图:
患者,主诉反复皮下瘀斑1年余,加重2周。经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LT低至5*10^9/L,住院接受治疗,服中药对症治疗后症状可稍缓解,PLT升至48*10^9/L,MPV13.2fl,可以看出PLT减少,MPV增高,提示可能是周围血小板破坏增多引起,结果如图:
案例总结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发现周围血小板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者MPV增高;由骨髓病变使血小板减少者MPV减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急性白血病病人化疗期,MPV随血小板数量持续下降,则为骨髓衰竭的征兆,MPV越小,提示骨髓抑制越严重,那么在化疗期间临床医生需要定期监测MPV变化。上述急性白血病化疗期病人,虽然PLT数量严重减低,但MPV高于6.4fl时,则出血的发生率较低。
那么,我们学习一下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1)正常人每天PLT有6%~10%的波动,一般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较低,高原居民略高;静脉血平均值较末梢血略高。(2)新生儿PLT较少,3个月后达成人水平。(3)女性比男性约高9%,女性月经前PLT降低,经后逐渐上升;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d降低。(4)剧烈运动和饱餐后PLT升高,休息后恢复至原来水平。(5)急性酒精中*时可降低。2.病理变化(1)血小板增多①持续性增多: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10^9/L);继发性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样脾肿大;原因不明性增多:伴白细胞增多症、原发行性的嗜中性多核细胞增多症等。②一过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大失血、急性溶血等。③脾切除术后或脾肿大、脾发育不全或脾萎缩、肝硬化等。④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网状细胞瘤、结核、结节性关节炎、慢性胰腺炎、创伤及某些恶性肿瘤早期。⑤PLT×10^9/L,存在感染或凝血机制的紊乱或贫血等。
(2)血小板减少①生成减少,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放射病、某些药物(如抗感染治疗、防惊厥药、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等。②破坏过多,如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及体外循环等。③消耗过多,见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④某些病*感染(风疹、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⑤PLT<60×10^9/L,存在出血或传染病的危险。
P.S.本文为原创投稿,转载需授权。
如果您觉得我们发布的信息对您及您的朋友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