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所致贫血是指造血组织以外的各种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贫血。其贫血表现类型和程度因恶性肿瘤种类、病程、治疗方法不同而各异。临床表现随肿瘤种类、发生部位及转移扩散程度不同而异。消化道肿瘤贫血发现较早,症状重,常与其易引起出血和合并营养吸收障碍有关,甚至贫血为肿瘤的首发症状而引起注意。它影响着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甚至生存时间。约50%接受单药或联合化疗的患者可出现轻到中度贫血。更重要的是,贫血可引起肿瘤细胞内缺氧,造成治疗的耐药,影响疗效。一、贫血与肿瘤缺氧的关系正常组织的氧耗与供给平衡,而肿瘤组织的氧耗大于供给。通常正常组织中氧分压平均值介于40~60mmHg之间,肿瘤组织内明显表现为低氧分压,半数肿瘤的氧分压平均值低于10mmHg。贫血性缺氧的存在,发现随着血红蛋白的降低,肿瘤组织的氧分压显著下降,当血红蛋白从14.5g/dL下降至9.5g/dL时,组织缺氧(Hb2.5mmHg)的发生率从21%升高到76%。在缺氧状态下,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增强,导致肿瘤进展。缺氧在正常细胞具有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凋亡和坏死的作用;但在肿瘤细胞则会诱导肿瘤适应,使具有侵袭性表型的肿瘤细胞出现,进而引起肿瘤进展以及获得性耐药。这些改变是与缺氧诱导细胞在基因及蛋白水平所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在缺氧状态下,肿瘤细胞可以发生基因组的点突变、基因扩增、染色体异常以及多倍体形成,其结果是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增加,新的基因突变体形成。缺氧还可以引起血管生成增加以及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这同样可以促进肿瘤的存活和侵袭转移。
二、癌症贫血因素概述:①癌细胞通过对骨髓的直接侵犯或转移,破坏造血细胞,抑制造血功能。②肿瘤致贫血与红细胞生成的生物动力变化有关,表现为网状内皮细胞内铁转运减少,胃肠铁吸收减少,红细胞寿命缩短及骨髓对贫血后的反应减弱。③贫血出现后应使红细胞生成素通过反馈调节而增加,肿瘤患者这种机制消失,同时感染还可加剧其恶化,这种现象与慢性肾衰的贫血相似,在肺癌中常见。④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⑤长时间咯血造成慢性失血引起的失血性贫血以及食欲减退,摄入不足,造成营养不良同时肿瘤生长消耗体内的营养物质等引起贫血。⑥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原因还可能与肿瘤细胞和机体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打乱正常造血机制有关。
三、肿瘤贫血的治疗:1.输血能迅速减轻或纠正贫血,是对症治疗的主要措施,但输血可能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增加肝炎、梅*、艾滋病*感染的机会,长期多次输血有引起铁负荷过重或出现继发性血色病之虑,应尽量少输血。因此应用红细胞生成素便成为目前治疗癌症及放、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主要方法。2.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补充可以加速放、化疗所抑制的骨髓红细胞系造血功能的恢复,亦可直接补充继发于放、化疗肾损害所致的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相对不足。四、总结:随肿瘤种类、发生部位及转移扩散程度不同而异。消化道肿瘤贫血发现较早,症状重,常与其易引起出血和合并营养吸收障碍有关,甚至贫血为肿瘤的首发症状而引起注意。相反,肺癌贫血发现较晚,贫血轻,贫血症状往往被肿瘤自身症状掩盖。一般肿瘤晚期贫血症状较初期严重,多为化疗或放疗引起骨髓抑制、癌骨髓转移、患者免疫低下继发感染、营养吸收不良等综合因素引起。由于铂类药物的广泛应用,贫血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并能引起或加重肿瘤细胞缺氧从而影响治疗疗效,导致患者生存期下降。尽管大量的研究显示:增加血红蛋白含量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直接相关,与患者总生存率呈正相关。对贫血患者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能迅速、持续、稳固地增加血红蛋白,提高肿瘤缓解率和局部控制率,延长无疾病进展期,提高生活质量。但是近期却有研究显示促红细胞生素的应用反而会降低患者的生存期,这可能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不良事件——血栓栓塞相关,也或许与本身试验设计相关。
贫血几乎可影响到全身各个脏器,引起不同症状,甚至可引起肺水肿和心力衰竭等,这些症状可以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最终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由于贫血可引起肿瘤组织的贫血性缺氧,而缺氧影响放化疗的疗效,降低生存期,所以血红蛋白水平就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之一。伴贫血的患者中位死亡危险比可增加19%。肺癌患者尤为严重,近年来肺癌的治疗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预后仍然很差。
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