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是指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和发热为特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恶性血液病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常并发难以治愈的出血、血栓,在发病期有凝血机制的紊乱,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探讨恶性血液病与凝血纤溶的关系,有助于对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提供新的线索。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一般认为,其血液凝固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血小板减少、血管损伤、凝血机制缺陷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等所导致的出血倾向。白血病并发出血高达20%-95%。但近年来研究发现,白血病患者可表现为高凝状态及血栓倾向;但若合并DIC,则可呈低凝状态及出血倾向。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可使白血病病情加重或复杂化,甚至成为危及患者生命的一种重要因素。
白血病血栓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弥散性毛细血管微血栓
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所形成的纤维蛋白、血小板或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白血病时其发生率在7%-30%之间,微血栓最易出现部位为肺、肾、脑、肝、肠系膜等处的毛细血管。
在各种类型白血病中,急性白血病微血栓的发生率高于慢性,而在急性白血病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DIC的发生率最高,为临床上最易发生为血栓的疾病之一。二、动脉或静脉血栓
此类血栓在白血病中较少见,发生率低于1%。主要发生于白细胞数极高的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及急性病变时。白血病形成血栓的病理机制主要如下图所示:
白血病高凝状态的发生率约为10%-40%,多出现于疾病的早期、化疗或合并感染后,临床无明显症状及体征,一般实验室检查亦难以发现。
目前常规实验室关于血栓与止血检测现状如下图所示:
对于临床大夫常开的血栓检测项目DD和FDP,而DD更多的诊断价值在于是作为血栓的一个阴性排除指标。DD检测的敏感性高,特异性低,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DD升高,升高时也无法提示血栓发生部位和原因。无法给临床治疗更好的提示作用。近年研究表明,通过检测出、凝血的分子标志物可反映体内出、凝血状态的变化,借其了解其是否存在出血倾向、抑或血栓形成的危险。
Sysmex推出的在高灵敏化学发光仪器上检测的血栓分子标志物TAT、TM、PIC、t-PAIC作为血栓早期形成的关键酶,可以及早对血栓形成原因及部位作出提示,为临床血栓诊断、治疗、用药等提供价值。
关于血栓项目在血液病诊断方面的价值以一案例分析说明:案例
患者信息:男,40岁;
病程:
1.年12月27日门诊就诊,胸痛十余天,有牙龈出血,左胸壁有淤癍,入院,输入冷沉淀补充FIB。
2.年12月28日,骨穿,继续行冷沉淀/血小板/血浆输入。
3.年12月29日开始化疗。
4.年1月16出院。
诊断结果:M3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血栓相关项目检测结果:
结果趋势分析如下:由于白血病自身的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DIC有相似之处,故在DIC诊断时应注意:1、仅在血小板计数<50×/L或急骤下降,才能作为诊断DIC的参考指标。
2、白血病常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故出现DIC时,纤维蛋白原低于1.5g/L少见,因此进行性纤维蛋白原下降诊断意义更大。
3、由于白血病肝脏受累常见,多种凝血因子在无DIC时亦可降低,故受肝脏影响较小的一些指标对诊断白血病并发DIC更有意义。
上述案例中病人初诊时有出血表现且血小板<50g/L,且多部位出血,PT延长超过3S,DD阳性,而且凝血系统激活的指标TAT以及纤溶系统指标PIC均升高。TM及tPAIC指标正常表明患者血管内皮未受损。病人有出血的临床表现且与实验室检测指标高度吻合。而入院抗凝治疗后病人行冷沉淀输入以及补充血小板,在此治疗过程中病人通过血栓标志物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随着治疗逐渐趋向正常水平且处于平衡状态。为治疗提供了最直观有效的监测数据。TAT、PIC、TM及t-PAIC是能够反映机体血管内皮、凝血与纤溶系统功能早期改变的敏感标志物。通过监测这些早期血栓分子标志物,可了解体内凝血、纤溶激活状态,指导临床进行精确的抗凝、溶栓和抗纤溶治疗,早期评估和干预DIC的发生。
田杏.成人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析[J].吉林医学,,33(9):-.仇倩瑶.急性白血病出血机理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3):-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血浆D-二聚体、vWF、纤维蛋白原的检测与临床意义.血栓与止血学年第18卷第期。刘泽霖,贺石林,李加增.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吴方,王学锋,*霞萍,等.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监测在急性白血病诊治中的意义[J].中华血液学杂志,,22(3):—.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目的,仅用于学习交流和分享。当内容涉及引用已发表的文献时,我们均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出处文献标注。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原作者直接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更正或删除,谢谢!联系邮箱:fulin
sysm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