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贫血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诊断学心电图
TUhjnbcbe - 2021/2/17 4:15:00
北京有治白癜风的专业医院吗 http://m.39.net/pf/bdfyy/xwdt/

第一节临床心电图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心肌静止时: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同等量的负电荷。就单个心肌细胞而言,在除极时,若在面对正电荷(电源)端置一探查电极,即可描记出向上的波,反之,在面对负电荷(电穴)端则描记出向下波。在细胞中部则可描记出双向波形。(二)心电向量概念: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的过程中形成电偶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性,称为心电向量。心电向量可用箭矢来表示,箭杆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表示向量的方向(电源)。(三)心电综合向量心电综合向量:心肌是由多个心肌细胞所组成,除极与复极时会产生很多个心电向量,把它们叠加在一起成为一个心电向量,这就是这一片心肌的心电综合向量。心电综合向量合成的原理:方向相同者幅度相加,方向相反者幅度相减,成角度者取“合力”。(四)心电图的原理体表采集到的心电变化,乃是全部参与电活动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按心电综合向量的原理所综合的结果。(五)心电图定义Electrocardiogram(ECG)经仪器放大并描记出的心脏电活动变化曲线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一)心脏传导系统

正常心电活动

①兴奋顺序: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延迟0.05-0.07s)---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兴奋

②房室延迟在心脏收缩时的作用:

如果心室在心房收缩时同时被激动而收缩,血流将从心室返流回心房;传导激动在房室结延迟至ms,使心房收缩完成后心室收缩才启动,能够使心室收集尽可能多的血液

心房传导系统①窦房结

正常窦性心律的起搏点;位于SVC和右房的交界处

②Bachmann束将窦房结的冲动传导到左房③心房内传导束将电冲动传导到心房各处④纤维屏障阻止电冲动传导到心室房室传导系统①房室结位于三尖瓣环上部,冠状窦口前心房的冲动必须通过房室结才能传导到希氏束传导延迟心脏第二级的起搏点

②希氏束(HIS)是心室传导系统的起始部传导从希氏束进入左右束支正常情况下希氏束是心房和心室的唯一连接点

心室传导系统①左右束支沿着间隔下行将冲动从希氏束传导到左右心室②Purkinje纤维心室内的特殊传导细胞第三级起搏点

(二)心电图各波段

P波心房除极过程PR段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PR间期P波+PR段,是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P波起点到QRS波群的起点)QRS波群心室除极过程ST段心室缓慢复极(QRS波的终点至T波起点)T波心室快速复极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过程(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一)常规十二导联双极肢体导联IIIIII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单极胸前导联V1V2V3V4V5V6

I、II、IIIaVR、aVL、aVFV1-V6

(二)导联轴

某一导联正负电极之间假想的联线,称为该导联的导联轴。1.双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的导联轴

双极肢体导联的导联轴可以画一个等边三角形来表示。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导联轴加压单极肢导联探查电极分别连接在人体的左上肢、右上肢或左下肢,负极均连接在零电位点中心电端(0)(无关电极)。

双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的导联轴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导联轴

3.额面肢体导联的六轴系统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一)心率的测量:1.节律规则:心房和心室率是相同的。只需测量RR(或PP)假期的秒数,被60除即可求出:心率=/RR间的大格子数

心率=60/(0.04×RR间期小格数)2.节律不规则:算出一条六秒时段的心电图有多少个R波,然后乘以10或算出一条三秒时段的心电图有多少个R波,然后乘以20。(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P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以P波起始前水平线为准;测量ORS波群、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统一采用ORS起始部水平线作为参考水平;(三)心电轴的测定方法概念:心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额面各瞬间QRS综合心电向量的总和(总向量)。它与心电图Ⅰ导联正侧段所构成的角度表示心电轴的偏移方向;(四)判定心电轴的方法

目测法

①若Ⅰ、Ⅲ导联QRS波的主波均为正向波,则可推断为正常心电轴(0°~90°)

②若Ⅰ导联出现较深的负向波,则属心电轴右偏

③若Ⅲ导联出现较深的负向波,则属心电轴左(上)偏。此处,还可改变取其他二个互相直交的导联,例如Ⅰ导联与aVF导联以判定之,其结果大致相仿,但并不完全相同。

④尖对尖右偏,口对口左偏:

计算法-

(二)心电图的组成部分及命名

注意:小格子0.04s/0.1mV;大格子0.2s/1mV

四个波P波、QRS波群、T波、U波二个段PR段、ST段两个间期PR间期、QT间期

(三)正常心电图波群、段、间期图解

P波①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②电刺激由窦房结产生,经由节间束传导通路而扩散至左右心房。

③形态#任何导联的P波一定出现在QRS波群之前,光滑呈圆顿形#时限:<0.11秒(2.75个小格)#振幅:<0.25mV(肢导联)/2.5个小格、<0.2mV(胸导联)/2个小格④方向#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绝对倒置#其它导联直立、倒置、或双相

PR间期

①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正常为0.12~0.20s(3-5个小格)

②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间期越长;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

QRS波群①表示心室的除极化②时限:0.06-0.10秒(1.5-2.5个小格),<0.11秒③肢体导联形态:IIIaVF导联的QRS波群主波方向向上,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方向下,IIIaVF导联变化较多④胸导联形态:自V1–V6导联的QRS波群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浅,其中V1V2导联多呈rS形⑤导联振幅:aVR导联的R波0.5mV,I导联1.5mV,aVL1.2mV,aVF2.0mV;V1导联R波不超过1.0mV;V5、6导联R波不超过2.5mV。⑥Q波:除aVR导联外正常Q波时间0.04s;Q波的振幅同导联R波的1/4ST段①心室缓慢复极过程②正常:位于基线上,可有轻度偏移③S-T段压低: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不应超过0.05mv④S-T段抬高:不应超过0.1mv(胸导联V1-V3可抬高不超过0.3mv,V3导联ST段抬高≤0.5mV)T波①T波:由心室快速复极化形成 

②方向:多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Ⅲ、aVF、V1~V3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但若V1的T波向上,则V2~V6导联就不应再向下。

③一般不对称,前段较缓后段较陡

④时间:0.05-0.25s⑤振幅:大于同导联R波的1/10QR间期从Q波起点至T波终了,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时间,正常为0.32~0.44s(8-11个小格)U波

①由心室复极化形成,T波后0.02~0.04s出现,方向大体与T波相一致。

②振幅大小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快时振幅降低;心率降低时,振幅增高。

③前半段较陡,后半段较缓

④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U波倒置可见于高血压或冠心病。

第三节心房肥大和心室肥厚

(一)心房肥大

左房肥大

①P波增宽,P波时限≥0.12S,常呈双峰型

②常伴有显著的切迹,P波双峰距≥0.04S(二尖瓣型P)

③V1P波多呈双向,P波终末电势 PtfV1≤-0.04mm.S④常见于二尖瓣病变,称为“二尖瓣型P波”。

⑤记忆要点:左房肥大两个尖

右房肥大①P波尖锐高耸,在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其电压≥0.25mV②V1P波可呈双向,P波宽度并不增加,但电压≥0.15mV,称为肺型P波。③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某些先心病。④记忆要点:右房肥大高又尖双房肥大P波尖锐高耸,在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其电压≥0.25mV,其时间≥0.11sec,V1P波可呈双向,P波宽度也增宽,其电压≥0.15mV。

(二)心室肥大

左室肥大(1)左室高电压表现:①RV5(或RV6)>2.5mV(超过五个大格);RV5+SV1>4.0mV(男性);RV5+SV1>3.5mV(女性)
  ②RI>1.5mV,RaVL>1.2mV,RaVF>2.0mV或RI+RⅢ>2.5mV(2)心电轴左偏,但-30°,常呈逆钟向转位(3)QRS总时间>0.10s(<0.11S)(4)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伴有ST段缺血型压低达0.05mV以上;在以S波为主的导联中,反见T波直立者。传统称为左室肥大伴心肌劳损。右室肥大(1)右心室高电压表现:

①V1(或V3R)导联R/S≥1(V1导联>1mV,即超过2个大格)

②RV1+SV5>1.05mV(重症可>1.2mV)

③aVR导联R/S或R/Q≥1(或R>0.5mV)(2)心电轴右偏,常见顺钟向转位(3)QRS总时间正常(4)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伴有ST段缺血型压低达0.05mV;以S波为主的导联中,反见T波直立,表示右心室肥大伴心肌劳损(5)某些右室流出道肥厚,右心室收缩期负荷过重,可引起严重右心室肥大,V1导联不出现R波,而表现为:①V5(V6)S/R≥1②I导联低电压(<0.5mV),伴S/R>0.5双室肥大(1)左右心室均发生肥大时,两侧心室的综合心电向量互相抵消而呈现正常的心电图,或仅表现为左心室肥大的图形而掩盖右室肥大的存在。(2)如果左、右心室的除极过程存在时相的差别。则仍有可能将左室肥大与右室肥大,按时序先后分别显示出来。

(三)心电图阅图练习

心律

律:

律:

肥大、异

Q

波(V3)

动左

心房、右

心房、右

第四节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冠状动脉与心电图导联

心脏壁血管相关导联间壁LAD左冠状动脉前降支V1、V2前壁LAD左冠状动脉前降支I、aVL、V2、V3、V4、V5侧壁LCX回旋支I、aVL、V5、V6后壁可有变异

V7、V8、V9

V1、V2可有相应变异

下壁RCA右冠状动脉Ⅱ、Ⅲ、aVF右心室RCA右冠状动脉V3R、V4R

心肌缺血:

当心室肌发生缺血时,将影响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从而产生ST-T心电向量的改变。在正常情况下,心室的复极过程是从心外膜开始而向心内膜方向推进的。在心肌缺血时,大致可出现两种类型的心电图改变。一、缺血性心电图改变

心内膜

心肌缺血

由于缺血部分心肌的复极较正常时更为推迟,在最后的心肌复极时,已无其它与之相抗衡的心电向量存在,使心内膜部分心肌的复极显得十分突出,在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与QRS主波一致的,高耸的对称性T波。(内同外异)

心外膜

心肌缺血

(包括透壁心肌缺血)

由于心肌复极顺序的逆转,心肌复极由心内膜开始而后向心外膜方向推进,从而面对缺血区的导联出现与QRS主波方向相反的,对称性的T波。(内同外异)

上述T波改变只是非特异性的心肌复极异常的共同表现,亦可见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或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炎,心肌病或其它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等。也可见于电解质紊乱和药物的影响,应根据临床予以鉴别诊断。

二、心肌损伤

随着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而出现心肌损伤,在心电图上出现相应的改变。心电图特征主要为ST段的偏移。①心内膜面或对侧心肌损伤时,面向损伤区导联的S-T段平直压低。

②心外膜面心肌损伤时,面向损伤区导联的S-T段抬高。

内低外高

①②

第五节心肌梗死

更进一步的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并影响其一系列的修复过程。坏死的心肌细胞不能复极,亦不能产生动作电流,因此其综合心电向量背离梗死区,其正向量减少或消失。(一)心肌梗死的演变过程及分期

超急性期

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数分钟

②高大都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上斜型或弓背向上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③可见QRS振幅增高,轻度增宽,但尚未出现异常Q波。

急性期

①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

②ST段弓背抬高,抬高显著者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

③出心肌坏死导致面向坏死区导联的R波振幅降低或丢失,出现异常Q波或QS波

④T波由直立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

⑤坏死型的Q波、损伤型的ST段抬高和缺血型的T波倒置在此期内可同时并存。

亚急性期

①梗死后数周至数月

②抬高的ST段恢复至基线

③缺血型T波由倒置位置较深逐渐变浅

④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陈旧期

①梗死后数月之后(3-6月后)

②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残留下坏死型的Q波

③小范围梗死的图形改变有可能变得很不典型,异常Q波甚至可以消失。

(二)心肌梗死分类

心肌梗死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可分为Q波型心肌梗死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两类;根据ST段改变可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Q波型心肌梗死非Q波型心肌梗死图形演变过程图形演变过程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V1-V6均可见病理性Q波,以及ST段和T波的改变,提示有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

心肌梗死发生的部位多与冠状动脉分支的供血区域相关。临床上常按心肌梗死图形出现的导联而作出梗死部位的定位判断。

前间隔梗死

V1-V3出现坏死型Q波:

前侧壁梗死

V5-V6、Ⅰ、Ⅱ出现坏死型Q波:

广泛前壁梗死

V1-V6、I、aVL出现坏死型Q波:

下壁梗死

Ⅱ、Ⅲ、aVF出现坏死型Q波:

后下壁梗死

Ⅱ、Ⅲ、aVF出现坏死型Q波,V1-V3出现反常R波增高:

心肌梗死判断:

①心肌梗死除具有特征性图形改变外,其图形的演变亦具有一定特异性和规律性,因此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密切随访观察。才能作出诊断。需要和其他疾病鉴别诊断。

②单纯ST段抬高:急性心包炎、变异性心绞痛、早期复极综合症;③异常Q波:发生感染、脑血管意外时,可出现短暂QS或Q波等;④仅当异常Q波、抬高的ST段以及倒置T波同时出现,并具有一定的动态演变规律才是急性心肌梗死梗死的特征性改变。注意与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脏彩超等结合。

(四)阅图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前壁、侧壁心肌梗死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窦性心律前间壁心肌梗死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第六节心律失常

一、概述

二、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①窦性P波:Ⅰ、Ⅱ、avF、V4-V6直立、avR倒置。②P波频率:成人60~次/分。(3-5个大格子)③P-R间期≥0.12秒。(3-5个小格)

④P-P间期之差在同一导联<0.12秒。

窦性心动过速①窦性P波。

②P波频率:成人次/分。(一般为~次/分,偶见次/分。)(小于3个大格子)

③P-R间期≥0.12秒。

④常伴ST-T改变。

⑤原因:

生理状态:交感兴奋原发病:发热、甲亢、贫血、休克、缺氧、心衰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

窦性心动过缓①窦性P波。

②P波频率:成人<60次/分。(大于5个大格子)

③P-R间期≥0.12秒。

④常伴窦性心律不齐。

⑤原因:

生理状态:运动员、睡眠原发病:病窦、缺血、高颅压、甲减、低温药物:β受体阻滞、钙拮抗剂、抗心律失常药物

窦性心律不齐①窦性P波。②P波频率:60~次/分。③P-R间期≥0.12秒。④P-P间期之差在同一导联≥0.12秒。窦性停搏①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②长间歇不是基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③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①概念:由于窦房结功能减退导致以长期心动过缓为主,可合并多种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并引起头晕、黑曚、晕厥等临床表现。②主要心电图表现:#持续的窦缓50次/分,不易被阿托品等药纠正,注射阿托品后心率90次/分#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慢-快综合征:在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基础上,常出现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房速、房扑、房颤等)#双结病变:病变同时累及房室交界区,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或发生窦性停搏时,长时间不出现交界性逸搏。

③病因

退行性改变、慢性缺血、炎症后遗症

三、期前收缩

定义: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产生机制:①折返激动②触发活动③异位起搏点的兴奋性增高

房性期前收缩诊断标准:注意与窦性心律不齐鉴别①提前出现P`-QRS-T波群。②P`形态不同于窦性P波,P`-R间期≥0.12s。③QRS波群形态同窦性QRS波群。④多数代偿间歇不完全。房室交界性早搏诊断标准(1)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2)逆性P波:PⅡ、avF倒置,PavR直立。①逆性P波在早搏QRS波群前,P-R间期<0.12s。②逆性P波在早搏QRS波群后,R-P间期<0.20s。③与QRS相重叠,无逆性P波。(3)QRS波群形态与窦性相同。(4)多出现完全代偿间歇。室性期前收缩诊断标准:①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②无P波或有无相关窦性P波。③QRS-T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

④多出现完全代偿间歇。

代偿间歇定义: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为长的间歇,称为代偿间歇。①完全性:代偿间歇≥2倍窦性心动周期。(P-P间期)②不完全性:代偿间歇<2倍窦性心动周期。(P-P间期)联律性

期前收缩与正常心律间的关系

四、逸搏与逸搏心律

逸搏:是指当窦房结兴奋性降低或停搏时,低位节律点被动地发放激动,形成逸搏。逸搏连续发放三次以上,称为逸搏性心律。逸搏或逸搏性心律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房性逸搏心律

①在一个长间歇后延缓出现1个或2个房性逸搏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②P′-R间期大于0.12s,或略短于窦性P-R间期。

③QRS-T波群与窦性心搏相同。

交界性逸搏心律

①最常见的逸搏心律,见于窦性停搏以及三度房室阻滞

②QRS呈交界性搏动特征,频率一般40-60次/分,慢而规则

室性逸搏心律

①多见于双结病变或发生于束支水平的三度房室阻滞

②QRS呈室性波形,频率一般为20-40次/分,慢而规则,亦可不规则

反复搏动

①反复心律是“折返激动”的一个类型。如果两个QRS波之间夹有一窦性P波,属伪反复心律。应称为逸博-夺获心律。

②反复心律(reciprocalrhythm)反复心律或反复搏动的电生理基础是房室交界区内存在双径路传导。有时交界性逸搏或交界性心律时,于QRS波群之后出现逆行P波,这个激动逆行上传的过程中,可以在房室结内折返,又下传心室。当折返激动传抵心室时,如心室已脱离前一个交界性搏动引起的不应期,便可以产生一个QRS波群。

五、异位心动过速

(一)定义:是指异位节律兴奋性增高或折返激动引起的快速异位节律。可以分为房性、交界性、室性心动过速。(二)分类: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2.室性心动过速3.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4.非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交界性、室性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①突然发生突然终止。心率~次/分,注意与窦性心动过速的区别②有房性P波者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有逆性P波者为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P波形态不清楚者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①频率多在~次/分。②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0.12s。③P波频率慢于QRS频率,PR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

④可见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主要表现:频率比逸搏心律快,比阵发型房性心动过速慢,多有渐起渐止的特点。

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主要表现:心动过速时,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出现上、下交替改变。常见于洋地*中*。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可见一系列增宽变形的QPS波群,以每3-10个心搏围绕基线不断扭转其主波的正负方向,每次发作持续数十秒而自行终止。极易复发或转为心室颤动,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心源性晕厥或称为阿斯综合症。常见病因: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症;继发性QT间期延长(低钾、低镁,药物)

六、扑动与颤动

扑动和颤动是一种频率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更为快速的自动性房性或室性的异位节律。发生于心房者称为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发生于心室者称为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

心房扑动(1)P波消失,代以形态和间距相同,连续出现的扑动波(F波),等电线消失。(2)F波的频率:~次/分。

(3)QRS波群形态正常。

(4)有不同比例的房室传导,常见为2:1---4:1。

心房颤动(1)P波消失,代以形态和间距不同、节律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f波),等电线消失。(2)f波的频率:~次/分。(3)QRS波群形态正常,或伴室内差异性传导。(4)心室律绝对不齐。(特征之一)心室扑动P-QRS-T波群消失,代以形态和间距相同,连续出现的规整大波动,不能辩认出QRS波群,为正弦曲线。频率为~次/分。心室颤动心室颤动(Vf)简称室颤,P-QRS-T波群消失,代以形态和间距不同,极不规整的波动。频率为~次/分。

七、传导异常

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

①一度窦房传导阻滞

②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

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

③三度窦房传导阻滞

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

①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②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③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室内传导阻滞

①右束支阻滞

②左束支阻滞

③左前分支阻滞

④左后分支阻滞

干扰与脱节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LGL综合征Mahaim型预激综合征

(一)房室传导阻滞

Ⅰ°房室传导阻

(1)P-R间期延长。

①成人≥0.20s,老年人≥0.22s。

②按心率换算P-R间期正常最高值。

③同一病人P-R间期动态变化0.04s(心率相近或增快时)。

(2)每个P波都能下传心室,引起QRS-T波群。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①P波规律出现。②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心室漏搏)。③脱落前的R-R间期逐渐缩短。④文氏现象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①规律的窦性心律中,窦性P波未下传(心室漏搏)。②心室漏搏使房室之间呈比例传导。2:1、3:2、4:3等。(P波个数与QRS波群个数之比)③心室漏搏前P-R间期固定不变(可正常可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Ⅲ°房

阻滞

①P波与QRS波群无关,无固定的P-R间期。(心房跳心房,心室跳心室)②房率室率(房率、室率均齐,室率常在60次/分以下)。③心房激动可为窦性或房性心律,心室激动可为房室交界性或室性心律。记忆:一度型延长;二度Ⅰ型逐渐延长;二度Ⅱ型固定;三度各管各

(二)室内传导阻滞

右束支阻滞

①V1、V2呈rSR′型或M型,V5、6有深宽、粗钝、切迹的S波,QRS波时间≥0.12秒(完全性右束支阻滞),T波与QRS波方向相反。

②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③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①V5、6呈宽大、顶部有切迹的R,其前无q,V1呈QS型或有深宽S波,QRS波时间≥0.12秒,T波与QRS波方向相反。②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左前分支传导阻滞①QRS电轴左偏达-45°~-90°②Ⅰ、avL导联呈qR型,RaVL>RⅠ;Ⅱ、Ⅲ、aVF导联呈rS型,S波较深,SⅢ>SⅡ③QRS时间正常或稍延长,多在0.10~0.11s左后分支阻滞①QRS电轴右偏+90°~+°②Ⅰ、aVL导联呈rS型,Ⅱ、Ⅲ、aVF导联呈qR型,③QRS不增宽或轻度增宽

(三)预激综合征

1.P-R间期短,0.12s;2.QRS波群增宽,≥0.12s;3.QRS波群起始部有挫折、模糊,称为预激波;4.常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诊断学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