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贫血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泉州好医生丨潘敬新血液内科的ldquo
TUhjnbcbe - 2021/3/17 20:23:00
贵阳白癜风治疗中心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31118/4292727.html

医者仁心。

生活中,每个人、每个家庭都离不开医生。

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特殊时期,他们负重前行、驰援抗疫前线,成为最美逆行者。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传递着正能量。

他们的美德,都值得弘扬。

他们就是——泉州好医生!

闽南网记者陈玉玲吴圳烽文/图

潘家义诊,名声在外。每年春节,泉州市南安乐峰镇湖内村总是很热闹,来自北京、福州、泉州、香港等地的潘家医生们都会自发回乡,帮村民们免费看病。在这个以潘姓为主的闽南山村里,这一义诊的传统整整坚持了63年!

潘敬新是福建医院血液内科的科主任,也是潘家义诊第二代传人的主力*之一。从医38年,潘敬新坚持帮乡亲们义诊了38年。

他常说,病人是“出题者”,作为“解题者”的医生,不仅要会治“已病”,还要懂得治“未病”,帮病人免除未来可能出现的痛苦和风险。

人物名片

潘敬新,从医38年,福建医院血液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大内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兼任福建省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分会副会长,第四、五届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分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对血液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各种血液病的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能解决血液科的复杂疑难病症,成功地抢救各种危、重、急症病人。在血液肿瘤(尤其是微小残留白血病、淋巴瘤)和再障的诊疗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两次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发表SCI论文20篇。

潘家义诊受追捧

老家木门被挤破

说起潘家义诊,很多泉州人都知道。这个传统始于年,创始人是潘敬新的叔叔潘明继和婶婶施增英。这对医院工作,被村民们称为“省城医生”。

那一年的春节,叔叔、婶婶刚结婚回到家乡湖内村。得知这消息后,厝边头尾都沸腾了,纷纷上门来找他们看病。

那时的山村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是常事。善良的施增英提议,既然每年春节都回老家探望父母,不如就专门利用大年初二,为乡亲们免费看病。对此,一直心系家乡的潘明继欣然赞同。从那一年起,潘家义诊就正式开始了。

回忆起每年义诊的盛况,潘敬新记忆犹新。他说,小时候,每年到了岁末,家里门庭若市,村民们提前上门来打探消息。到了义诊当天,有人天还没亮就来排队,有人从大老远的地方赶过来,前来看病的,人山人海,老家的旧木门都被渴望求医的村民们挤破了。

潘家义诊63年来,潘明继和施增英的义举感染着越来越多的潘家后辈,义诊的队伍不断壮大。如今,潘家后辈中有30多人从医。每年春节,潘家后辈们自发从各地返乡张罗义诊。从医者义诊看病,非医务人员则默默干着后勤。除了年大年初二义诊因受疫情影响改期到重阳节进行外,没有一年中断过。此项坚持了超一甲子的善举,曾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过3次。

潘敬新下乡为村民们义诊

为了当个好医生

他参加两次高考

从小就看着叔叔婶婶帮村民们义诊,那么受欢迎、受尊敬,潘敬新立志报考医学院,当个能为家乡父老乡亲服务的好医生。

年高考恢复后,潘敬新在开考前一个月才获得了考试机会。他拼了命读书,最终考上了福州大学,成绩和他梦想的福建医科大学有些差距。

面对是“今年轻松上福大”还是“明年坚持报考医学院”的两难抉择,叔叔建议他,如果真的想学医,就重新准备明年的高考。年的高考,潘敬新取得了好成绩,本可以录取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但想着自己是农村孩子,如果去了上海读医科,毕业分配不一定能回到家乡,潘敬新毅然放弃上海的名校,选择就读于福建医科大学。

“我非常想当医生,特别是当一个能踏踏实实为家乡父老乡亲排忧解难的好医生!”潘敬新说,他和许多热爱家乡的闽南人一样,希望能留在生他养他的家乡,为家乡做点事。

行医38年

坚守治“未病”的理念

年,潘敬新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来到附属二院工作。怀着对医生工作的热情,他坚守岗位38年。

说起他所在的血液内科,很多外行人可能会觉得陌生。事实上,就连医学生对这门学科也感到头疼,因为它专业性强且涉及的知识面广,血液病通常是病情既复杂又危重。人们所熟知的贫血、血栓等一般病症,以及白血病、淋巴瘤、血友病等严重病症,都是血液内科诊疗的疾病。

潘敬新坐门诊

潘敬新说,来找他看病的人,大多都得“论持久战”,病人要做好与疾病长期抗争的准备,治疗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非常凶险,病人的死亡率高达90%。每一张病人的骨髓象报告单,就如同“死亡通知单”般令人绝望。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这类疾病有了治疗的特效药,从死亡率90%以上、转换成治愈率90%以上。

潘敬新说:“当医生要永远在学习的路上,一个月不看文献、不学习,就可能落伍了。”为了给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潘敬新对自己和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常教导学生:医院的医师必须是“大医”,他们所培养出来学生也应为“大医”,所谓“大医”就是能治“未病”的医生。

在临床上,“未病”是个广义词,结合具体学科来说,一些白血病、医院时,表现出来的仅是发病时的症状,比如淋巴结肝脾肿大、造血功能衰竭、正常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很低等,这时医生既要对症下药,缓解此刻的症状,还要分析病症的未来发展的趋势,预防接下来可能出现的严重感染、内脏甚至脑内出血等致死性的并发症,避免病人再忍受新的痛苦和经受新的风险,也可节省很多医疗费用。

为了让病人活下去

他从不放弃

对血液内科医生来说,抢救垂危生命已成司空见惯的事。

潘敬新为患者检查身体

年,一名患全身微小血管堵塞的女子被送到血液内科。因为病情严重,这名女子一会哭一会笑,一会昏迷一会狂躁,一会手脚麻痹一会又行动自如,情况非常危急。

为了能活下来,女子每天至少要做一次血浆置换,每次要花费数千元。而她和老公原本在泉州打工,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如何在停止血浆置换的情况下治好病,这是潘敬新不断思考的问题。综合临床诊断,他认为女子体内存在自身抗体的可能性非常高,如果能抑制抗体,就不用每天置换血浆,但抑制抗体的药物非常贵,需要2万多元且有致免疫抑制、增加感染的副作用,使用前还需要有自身抗体检测报告佐证。

但是此检测技术难度高、国内能开展此项检测的单位很少。潘敬新将女子的样本送到北京,得到了阴性结果。如此一来,该名女子就无法使用抑制抗体的药物,治疗陷入僵局。

女子的老公救妻心切,几次找到潘敬新,甚至要向他下跪。想到病人的焦虑和痛苦,潘敬新没有放弃,再次研究了新方案,寄送了新的样本到苏州,皇天不负有心人,这次的检测结果终于是阳性的。依据这份报告,潘敬新给病人使用了抑制自身抗体的药物进行治疗,成功治好了该名女子,摆脱了每天置换血浆的噩梦。女子和老公对他很是感激。

深入研究苯中*

68病例救活65人

上个世纪80年代,泉州市晋江陈埭的鞋企发达,很多人用添加了苯的胶水来粘鞋底。苯是有*物质,又易挥发。不知情的工人经常把门窗关起来工作,接触时间久了,一些人出现了苯中*致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

这种病不仅损害中枢神经,还严重影响人的血液系统。患者通常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贫血症状很严重,有的人甚至没有血细胞,骨髓也空了。

潘敬新跟部门同事讨论治疗方案

一两年的时间里,送到潘敬新手上的这类病例达68例。他和团队做了很多研究、探讨,摸索出了全新的治疗方案,成功救活了65个病人。随后,他把这些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撰写论文,投稿到业内顶尖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

收到这份研究成果,杂志社的审稿委员会很惊喜。审稿专家回信写道:“按常例,再障的治疗,继发性难于原发性,而尊稿中,苯中*所致的再障疗效较好,似乎不合常理,请慎重核实。”为了慎重起见,他们让潘敬新把原始的数据资料寄到编辑部进行审核,随后,审稿委员会再次开会讨论,又让潘敬新寄病人的血液涂片和骨髓涂片到编辑部进行审核,最终,审稿委员会肯定了潘敬新的研究成果,认为这是一个苯中*致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该论著很快就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了。

创新淋巴瘤治疗方案

引起业界轰动

潘敬新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关于淋巴瘤的治疗方案。这个成果发表在另一本顶尖刊物——《中华肿瘤杂志》上。

当前,中国的乙肝感染率大幅下降,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乙肝感染率约10%-20%。潘敬新治疗的两个乙肝带*者患了淋巴瘤,治愈回家仅三四个月,医院。这两个病人眼睛深度*染,为重型乙型肝炎,肝功能已严重衰竭。

这两个病例令潘敬新很困扰,他积极查阅文献、做研究,总结出了规律。原来,乙肝带*者在免疫力低下,比如做化疗时,病*对肝的损害反而降低了,化疗突然停止后,身体的免疫功能重建,乙肝病*会再次被激活,毁掉正常的肝细胞,应先控制病*再治疗肿瘤。按照这个规律,他治疗的其他病人就没有再出现这个问题了。

这些研究成果在《中华肿瘤杂志》发表后,在业界引起轰动,给此类型病人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文中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岳萍萍

审核:陈林生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泉州好医生丨潘敬新血液内科的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