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贫血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针学零陆
TUhjnbcbe - 2021/3/20 0:39:00
哪家医院白癜风好治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第三节贫血

贫血是指周围血液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状态的疾病。一般以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参考值95%下限作为诊断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g/L,妊娠妇女血红蛋白<g/L)。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性贫血三类。临床上常见的贫血有营养不良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贫血属中医学“血虚”“眩晕”“虚劳”“*胖病”等范畴,其发生常与素体虚弱→饮食所伤→失血过多等因素有关。本病与脾→胃→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气血亏虚,机体失养。

主症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食欲不振。

脾胃虚弱:兼见少气懒言,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腻,脉细弱。

心脾两虚:兼见心悸健忘,纳少便溏,失眠多梦。舌胖而淡,脉濡细。

脾肾阳虚:兼见面浮*胖,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遗精阳痿。舌胖大而淡,苔薄白,脉沉细。

肾阴亏虚:兼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1.基本治疗

治法健脾益胃,调养气血。取心→脾→肾的背俞穴及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脾俞心俞肾俞膈俞足三里气海血海

配穴脾胃虚弱配中脘→胃俞;心脾两虚配三阴交→内关;脾肾阳虚配关元→命门;肾阴亏虚配太溪→复溜。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配地机→隐白。

方义贫血病本为气血亏虚,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入胃,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取脾之背俞穴脾俞→胃之下合穴足三里→善补元气的气海相配,以健脾益胃,助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双补;肾主藏精,精血同源,故取肾俞补益精血;心主血脉,心俞为心之背俞穴,膈俞为血之会穴,血海位于足太阴脾经,三穴合用,既善调理又能补益,能调养人体一身之气血。

操作毫针常规刺,除肾阴亏虚外均可加灸。背部腧穴应当注意针刺深度,以免伤及内脏。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皮质下→脾→胃→心→肾→膈→内分泌→肾上腺。每次选用3~4穴,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取血海→膈俞→脾俞→足三里。用当归注射液或*芪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3)穴位埋线取血海→肾俞→脾俞→肝俞。用羊肠线埋藏,每次选2穴,2周1次。

1.针灸对贫血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临床必须首先明确病因,在针灸治疗的同时积极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2.贫血患者要做到饮食营养均衡,生活起居规律,劳逸适度,不过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以防伤及脾胃。

1.《千金翼方·胆病第一十二法》:虚劳吐血,灸胃管(脘)三百壮。

2.《针灸资生经·第三》: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

[附]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L的疾病。一般轻度减少者临床上不出现特殊症状,多表现为原发病症状;中度和重度减少者易发生感染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等非特异症状。

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后者主要由某些药物→理化因素→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造血系统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等所致。

白细胞减少症属中医学“虚劳”“虚损”等范畴,其发生常与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精血不足。

主症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L,伴有头晕→乏力等。

脾胃虚弱:兼见面色萎*或淡白,神疲气短,嗜睡困倦,纳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细。

脾肾阳虚:兼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舌胖大而淡,苔薄白,脉沉细。

1.基本治疗

治法健脾益气,温肾固本。取任脉→督脉穴和脾→肾的背俞穴为主。

主穴气海大椎脾俞肾俞膏肓足三里

配穴脾胃虚弱配中脘→胃俞;脾肾阳虚配关元→命门。

方义本病以虚为本,故取气海→大椎补气通阳;脾俞→肾俞穴为脾→肾之背俞穴,可健运脾土→温补肾阳;膏肓→足三里可益气补虚。

操作毫针常规刺,应加灸。

2.其他治疗

(1)灸法取膏肓→神阙→气海→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1~2日灸1次。

(2)耳针取脾→胃→肾→内分泌→皮质下。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3)穴位注射取足三里→血海。选用当归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芪注射液等,常规穴位注射。

1.近年来,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文献报道较多,针灸对于原发性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优于继发性。针灸的同时应注意治疗原发病。

2.有研究认为,艾灸的升白细胞作用明显优于针刺,这可能与艾灸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较强有关。

第四节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以安静状态下持续性动脉血压增高(SBP>mmHg和/或DBP>90mmHg)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病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病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高血压病;若高血压是某一种明确而独立的疾病所引起者,称为继发性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头痛”“眩晕”“肝风”等范畴,其发生常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本病的病变与肝→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肾阴不足,肝阳偏亢。

主症常见头痛,头晕,头胀,眼花,耳鸣,心悸,失眠,健忘等。重则出现脑→心→肾→眼底等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

肝火亢盛:兼见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脉弦。

阴虚阳亢:兼见头重脚轻,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舌红,苔少,脉弦细而数。

痰湿壅盛:兼见头重如蒙,食少脘痞,呕恶痰涎。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气虚血瘀:兼见面色萎*,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阴阳两虚:兼见面色晦暗,耳鸣,腰腿酸软,夜间多尿,时有浮肿。舌淡或红,苔薄,脉沉细。

1.基本治疗

治法平肝潜阳,调和气血。取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风池太冲百会合谷曲池三阴交

配穴肝火亢盛配行间→曲泉;阴虚阳亢配肾俞→肝俞;痰湿壅盛配丰隆→中脘;气虚血瘀配足三里→膈俞;阴阳两虚配关元→肾俞。

方义风池疏调头部气机,还可平肝潜阳;太冲为肝之原穴,可疏肝理气,平降肝阳;百会居于巅顶,为诸阳之会,并与肝经相通,针之可泻诸阳之气,平降肝火;曲池→合谷清泻阳明,理气降压;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补肝脾肾,以治其本。

操作太冲可向涌泉透刺,以增滋阴潜阳之力;其他腧穴常规刺法;痰湿壅盛→气虚血瘀→阴阳两虚者,百会可加灸。

2.其他治疗

(1)三棱针取耳尖→百会→大椎→肝俞→太冲→曲池。每次选1~2穴,点刺出血3~5滴。

(2)耳针取降压沟→肾上腺→耳尖→交感→神门→心。每次选3~4穴,毫针刺法,或埋针法或压丸法;血压过高还可在降压沟和耳尖点刺出血。

(3)皮肤针取项后→腰骶部和气管两侧。叩刺以皮肤潮红或微出血为度。

(4)穴位贴敷取涌泉。吴茱萸适量研细末,醋调成膏贴敷,胶布固定,12~24小时一换。

1.针灸对Ⅰ→Ⅱ期高血压病有较好的效果,对Ⅲ期高血压可改善症状,但应配合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危象时慎用针灸。

2.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者,针灸治疗时不要突然停药。经治一段时间,待血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基本消失后,再逐渐调整药量。

[附]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90/60mmHg(老年人低于/70mmHg)的病证。低血压分为体质性→体位性和继发性三类,以体质性低血压最为常见,一般认为与体质瘦弱和遗传有关。

低血压属中医学“眩晕”“虚劳”等范畴,其发生常与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服药不当及体位变化等因素有关。本病与心→脾→肾等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气血虚弱。

主症轻则头晕眼花,反应迟钝,精神不振;重则心悸,站立性眩晕,甚则四肢厥冷或昏厥。

心阳不振:健忘,精神萎靡,神疲嗜睡,面色苍白,四肢乏力,手足发凉。舌质淡,脉沉细或缓而无力。

中气不足:气短,纳呆便溏,四肢酸软。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心肾阳虚:耳鸣,心悸怔忡,腰酸膝软,手足发凉,性欲减退,夜尿频多。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阳气虚脱: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汗出肢冷,神志恍惚或晕厥。舌淡,脉沉细无力。

1.基本治疗

治法补益气血。取心→脾→肾的背俞穴为主。

主穴心俞脾俞肾俞百会气海足三里

配穴心阳不振配膻中→厥阴俞;中气不足配中脘→胃俞;心肾阳虚配内关→关元;阳气虚脱配神阙→关元。

方义心俞→脾俞→肾俞为心→脾→肾的背俞穴,取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之意,可益气养血;百会位于巅顶,属于督脉,入络于脑,可升提阳气;气海位于脐下,为人体一身元气之海,可益气升压;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可健脾益胃以化生气血。

操作毫针常规刺,补法,宜灸。心俞不可深刺。神阙→关元用重灸法。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心→脾→肾→交感→肾上腺→升压点→神门。每次选用3~5穴,压丸法。

(2)皮肤针取心俞→脾俞→肾俞→百会→气海→足三里。每次选用2~3穴,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1.针灸对体质性→体位性低血压有较好的疗效。对于继发性低血压,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2.患者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体质,增加营养。

3.老年低血压患者平时动作不可过快过猛。

1.《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补足外踝下,留之。

2.《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其腧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针学零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