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蛋白质和(或)热能摄入不足或消耗增多引起的营养缺乏病,又称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一、病因
1.原发性
因食物中蛋白质和能量摄入量长期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和生长发育所致。
2.继发性
由于某些疾病因素,如消化系统解剖或功能上异常引起消化吸收障碍;长期发热、各种急、慢性传染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均可致分解代谢增加、食物摄入减少及代谢障碍。早产、多胎、宫内营养不良等先天不足也可引起生后营养不良。
二、临床表现
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是活动减少,精神较差,体重生长速度不增。随营养不良加重,体重逐渐下降,主要表现为消瘦。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重要指标之一。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先是腹部,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致消失,皮肤干燥、苍白、渐失去弹性,额部出现皱纹,肌张力渐降低、肌肉松弛、肌肉萎缩呈“皮包骨”时,四肢可有挛缩。营养不良初期,身高不受影响,但随病情加重,骨骼生长减慢,身高亦低于正常。轻度PEM精神状态正常;重度可有精神委靡,反应差,体温偏低,脉细无力,无食欲,腹泻、便秘交替。血浆白蛋白明显下降时出现凹陷性水肿,严重时感染形成慢性溃疡。重度营养不良可伴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
三、并发症
PEM常见并发症有营养性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常见。还可有多种维生素缺乏,以维生素A缺乏常见。营养不良时维生素D缺乏症状不明显,恢复期生长发育加快时可伴有维生素D缺乏。大部分的患儿伴有锌缺乏。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各种感染,加重营养不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还可并发自发性低血糖,可突然表现为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减慢、呼吸暂停、体温不升但无抽搐,若诊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四、诊断
根据小儿年龄及喂养史、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及其他营养素缺乏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病例的诊断并不困难。诊断营养不良的基本测量指标为身高(长)和体重。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分型和分度如下。
1.体重低下
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为体重低下。如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3SD为中度;低于均值减3SD为重度。该项指标主要反映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2.生长迟缓
身高(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为生长迟缓。如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3SD为中度;低于均值减3SD为重度。此指标主要反映慢性长期营养不良。
3.消瘦
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长)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为消瘦。如低于同性别同身高(长)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3SD为中度;低于均值减3SD为重度。此项指标主要反映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临床常综合应用以上指标来判断患儿营养不良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以上三项判断营养不良的指标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仅符合其中一项。符合一项即可作出营养不良的诊断。
五、治疗
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调整饮食、补充营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