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纤维化(MF)是一种由于骨髓造血组织中胶原增生,其纤维组织严重影响到造血功能所引起的一种疾病,部分高危骨髓纤维化患者,疾病可以进展为急性白血病。除了骨髓纤维化本身原发病以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以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后期也会出现骨髓纤维化的表现。
作者介绍
李娴
浙江大医院
No.1
病例介绍
1.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55岁。
主诉: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0年。
现病史:患者10年前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常规提示WBC12.1×/L,HGBg/L,PLT×/L。JAK2VF突变阳性,骨髓提示造血组织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明显增多。-06复查血常规WBC3.16×/L,HGB83g/L,PLT94×/L。-12骨髓穿刺提示造血减低。为求进一步诊疗收入院。
体格检查:贫血貌,脾脏明显肿大。
ECOG:2分。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3.2×/L,HGB92g/L,PLT×/L。
LDH:U/L。
超声:脾肿大(肋间厚约8.78cm)。
胸部CT未见明显占位及感染渗出征象。
基因:JAK2V突变阳性,MPL/CALR突变阳性,BCR/ABL阴性。
2.入院诊断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后骨髓纤维化
3.诊疗经过
-01-22服用芦可替尼,-05-15加量至15mgbid,治疗后脾脏明显缩小。
患者服用过程中出现血象三系减低,-07-21芦可替尼减量至5mgbid,脾稍肿大,-09-20增量至10mgbid,并联合EPO治疗。
4.治疗转归
患者血三系逐渐平稳,维持在正常范围,脾脏肋间厚缩小至约4.73cm。
那么,回顾病例,骨髓纤维化如何规范诊疗?芦可替尼治疗骨髓纤维化的时机如何?芦可替尼治疗期间如何处理感染风险问题?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No.2
我的说说
专家介绍
李慧
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病例中55岁女性患者。
1、诊断方面。患者10年前初诊ET,10年后患者出现贫血、脾脏肿大、明显体质性症状,ECOG评分2分伴LDH增高,考虑ET后骨髓纤维化。诊断ET后骨髓纤维化需要具备两点,第一既往有ET病史。第二出现MF的症状,比如血红蛋白下降,LDH增高,体质性症状加重,脾脏进行性肿大等。初诊时需要鉴别诊断ET和Pre-PMF,建议完善骨髓活检,判断有无网状纤维或者胶原纤维的明显增加。
2、病情评估方面。患者血红蛋白下降,LDH增高,IPSS评分中危-2。
3、治疗方面。患者脾脏肿大、贫血、体征性症状明显,根据指南首选JAK2抑制剂芦可替尼治疗。芦可替尼能够明显缩小脾脏,改善体质性症状,最终临床获益。一旦诊断建议早期应用芦可替尼治疗。
4、芦可替尼剂量选择方面。主要根据血小板水平选择起始剂量,并注意监测,及时调整。
专家介绍
唐晓琼
重庆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ET患者有一定比例会进展为骨髓纤维化,一旦进展为骨髓纤维化,会出现相应的体质性症状,比如盗汗、消瘦、乏力和脏器肿大,特别是脾脏进行性肿大,伴血细胞减少。病例一患者诊断为ET10年后出现贫血以及脾脏的肿大,最后确诊为ET后骨髓纤维化。选用芦可替尼治疗,治疗后患者脾脏逐渐缩小。患者在治疗初期血小板、血红蛋白逐渐下降,随着治疗的进行,血红蛋白、血小板逐渐上升并维持稳定。和COMFORT-II临床试验结果一致,芦可替尼治疗中,血红蛋白、血小板在前8~12周下降,在第24周逐渐上升并保持稳定水平。治疗过程当中要严密监测血象,必要时输注血制品。
专家介绍
刘容容
广西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病例中患者ET后继发骨髓纤维化,DIPSS评分中危-2,根据NCCN指南,给予芦可替尼治疗,并根据血小板计数选择芦可替尼初始剂量,逐渐加量至15mgbid。患者脾脏明显缩小,但患者应用后出现三系减少,血红蛋白下降较明显。根据芦可替尼相关临床研究证实,芦可替尼会导致血液学不良事件,在使用前8~12周,患者会出现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但贫血、血小板减少并不是疾病进展或降低生存预期的信号,出现相关不良事件以后,根据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水平来调整用药。可给予红细胞、血小板输注。患者在芦可替尼减量过程中出现脾脏逐渐肿大,根据病情波动,芦可替尼再次增量至10mgbid。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血常规也逐渐恢复,血红蛋白逐渐改善。JAK2抑制剂芦可替尼对MPN合并继发性纤维化患者有比较明确的疗效,可以缩小脾脏,改善临床症状。
MCC号JAK21742有效期-02-25,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个人学术参考,请勿分发或转发。
内容审核:刘晔、张君
题图来源:病例资料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