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贫血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年河南省专升本考试生理学部分真题
TUhjnbcbe - 2021/4/29 21:19:00

年河南省专升本考试生理学部分真题详解,注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0分)(生理学1-30题,病理解剖学31-60题)

1.自身调节是指细胞和组织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

A.稳态B.旁分泌C.前馈调节D.适应性反应

答案解析:D自身调节是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旁分泌:通过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的激素传递方式。

前馈调节:是利用输入或扰动信号(前馈信号)的直接控制作用构成的开环控制系统。如赛跑时,未发令,心跳呼吸、肾上腺素等已经开始行动。便于机体预见适应与准备。

2.氨基酸进人红细胞膜是属于

A.单纯扩散B.主动运输C.易化扩散D.吞饮

答案解析:C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异化扩散分为载体转运和道道转运两种。载体转运的物质是葡萄糖氨基酸酸等小分子有机物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通道转运的物质是Nat、K+.Ca2+.CI-等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单纯扩散:是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也称简单扩散,是被动转运,纯物理过程,不耗能。

主动运输:主动转运,是指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分原发性主动转运(钠钾泵、钙泵、质子泵)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简单理解就是趁着别人的原发性主动转运而转运,分同向和反向两种转运)两种,原发性主动转运耗能,继发性主动转运趁能。

吞饮:被转运物资以液态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吞饮。大分子物质入胞的主要形式,分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到入胞。

3.骨骼肌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降低使A.动作电位幅度变小B.去极化加速C.静息电位增大D.膜电位降低

答案解析:A影响动作电位的主要因素是细胞外液Na+浓度。增加细胞外液Na+浓度时,细胞内外Na+依度差增大,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幅度变大(正变);反之,减少细胞外液Na+浓度时,细胞内外Na+浓度差减小,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幅度变小。

极化:生理学中,通常将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极化。

静息电位(RP):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接近K+平衡电位。膜外高Na+浓度。

动作电位(AP):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特点:全或无,不衰减传播,脉冲式发放。Na+通透性增加导致的内流产生上升段。K+通透性增加外流产生下降段。复位靠钠钾泵。

阈电位(TP):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4.动作电位的超射值接近于

A.钾离子平衡电位B.钠离子平衡电位C.钠离子平衡电位与钾离子平衡电位的代数和D.钠离子平衡电位与钾离子平衡电位的绝对值之差

答案解析:B当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首先是少量Na+通道开放,细胞膜对Na+通透性迅速增加,Na+在电一化学驱动力作用下发生Na+内流,结果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并且由于膜外Na+较高的浓度势能作用下,Na+在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电位时仍可继续内移,直至内流的Na+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Na+的净内流时为止。细胞膜发生迅速去极化和反极化(超射),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Na+的平衡电位。

5.血管损伤后止血栓能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有赖于血小板的哪项特性

A.黏附B.聚集C.收缩D.释放

答案解析:A直小板生理特性有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5种。血小板可附着在损伤血管内膜下暴露的胶原组织上,称为血小板黏附。血小板黏附是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起始步骤。血小板黏附是表面的受体和中介(血浆VWF)与血管内皮下胶原纤维结合成复合体相结合产生的。

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者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释放的物质加速血小板的活化、聚集。

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互相黏着。

收缩:血小板具有收缩能力。

吸附:吸附凝血因子。

6.Rh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含有A.C抗原B.D抗原C.e抗原D.E抗原

答案解析:BRh血型系统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是C.c.D.E.e5种凝集原,其中以D凝集原的抗原性最强。Rh血型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两型。凡红细胞表面有D凝集原(抗原)的称为Rh阳性,没有D凝集原(抗原)的称为Rh阴性。我国汉族人口中Rh阳性占99%,只有1%的人为Rh阴性。

7.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最主要区别在于A.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

C.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D.Ⅲ因子是否参加而不同

答案解析:D凝血途径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两条。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Ⅻ激活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Ⅲ释放人血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最主要区别是因子Ⅲ是否参加而不同。Ⅲ因子又称组织因子,由内皮细胞和其他细胞合成,生理性凝血的启动物。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脂、胶原等)接触而启动。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即凝血因子Ⅲ)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8.左心室的搏功大于右室的主要原因是下列哪一项的差别A.每搏输出量B.射血速度C.心室舒张末期压力D.肺动脉平均血压

答案解析:D心脏做功量是心脏收缩向动脉内射血要克服动脉血压形成的阻力所做的功。在不同动脉血压的条件下,心脏射出相同血量所消耗的能量或做功量是不同的。心室一次收宿所做的功称为每博功。心室每分钟所做的功称为每分功。心脏做功量是评价心脏功能较全面的指标。左右心室博出量基本相等,但肺动脉平均血压仅为主动脉平均血压的1/6,故右心室做功量为左心室做功量的1/6.左心室的每博功大干右室的主要原因是肺动脉平均血压。

每搏输出量:左、右心室的搏出量基本相等。搏出量等于心舒末期容积与心缩末期容积之差值。指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射血分数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即心脏前负荷)的百分比,正常值为50-70%,可通过心脏彩超进行检查,是判断心力衰竭类型的重要指征之一。

每分输出量是指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心率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毫升(~毫升),即每分心输出量。

心指数(Cardiacindex)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9.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A.最大复极电位低B.4期自动除极速度快

C.0期除极速度低D.阈电位与最大复极电位差距小

答案解析:B窦房结P细胞4期自动除极速率最快,每分钟发生兴奋的频率最快,自律性最高,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压抑的机制,实现对心脏其他部位活动的控制,故窦房结为全心话动的正常起搏点。

10.在体循环中,血流阻力最大,A.主动脉段B.大动脉段C.微动脉段D.毛细血管段

答案解析:C在体循环的血流阻力中,大动脉约占19%,小动脉和微动脉约占47%,毛细血管约占27%、静脉约占7%。小动脉和微动脉是形成外周血流助力的主要部位,其管径变化对血流阻力的影响最大。小动脉和微动脉血流速度快,血压降落最为显著.故对血流的阻力大,称为阻力血管。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管径细,平滑肌丰富,生理性紧张性收缩,维持动脉压的重要部分。

毛细血管:管径虽小,但通透性高,互联互通。

11.引起组织毛细血管交替开放的物质是A.组胺B.乙酰胆碱C.局部代谢产物D.激u肽

答案解析:C微循环的血流调节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调节部位为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闸门)。组织局部代谢产物增高引起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真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多,代谢产物随血流清除;组织代谢产物降低引起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真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代谢产物着职增多。如此周而复始,导致不同部分的毛细血管网交替开放和关闭。12.在心动周期中,主动脉压最低见于A.等容舒张期末B.等容收缩期末C.心房收缩期末D.快速充盈期末

答案解析:B最低时是即将心室射血的前一刻。在心动周期中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急剧升高:等容收缩期末主动脉压最低。在快速射血期,室内压上升达最高,射出的血量占收缩期射血量的70%左右,动脉血压亦上升达最高。

等容舒张期:指在心动周期中,心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处于压力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的时期称为等容舒张期。当心室舒张至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

等容收缩期(isovolumiccontractionphase)为心室收缩期的第一个时期。心房收缩结束后,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迅速升高。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推动房室瓣关闭,阻止血液反流入心房。房室瓣的关闭产生第一心音,是心室收缩期开始的标志。由于这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由于血液的不可压缩性,尽管心室肌在强烈收缩室内压急剧升高,但心室的容积不变,故名等容收缩。此期持续约0.05秒。当主动脉压增高或心肌收缩力降低时,等容收缩期延长。

射血期:当心室收缩引起室内压升高超过主动脉压时,血液循压力梯度冲开主动脉瓣进入主动脉,是为射血期。射血期又可分为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

(1)快速射血期在射血期前期,由于心室肌肉的强烈收缩,心室内压继续上升达到峰值,血液迅速由心室流入主动脉,心室容积迅速缩小,称为快速射血期。

(2)减慢射血期在快速射血期之后,心室内血液减少,心室肌收缩减弱,室内压自峰值逐渐下降,射血速度减慢。

快速充盈期:心室内压下降到低于心房压时,血液冲开房室瓣进入心室,心室容积迅速增大的舒张阶段。13.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

A.降低呼吸膜通透性B.增加肺弹性阻力

C.保护肺泡上皮细胞D.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答案解析:D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II型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其生理意义:①减小吸气阻力,维持肺扩张;②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③防止肺水肿。

14.某人正常平静呼吸时潮气量ml,解剖无效腔为ml,呼吸频率12次/min,现患肺炎,呼吸变浅快,若潮气量减半,呼吸频率加倍,其肺泡通气量(L/min)应是下列哪个数据

A.1.2L/minB.3.6L/minC.2.4L/minD.2.0L/min

C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一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按上述已知条件,若潮气量减半(-=ml),呼吸频率加倍(12x2=24次/min),属于浅快呼吸,其肺泡通气量=(-)x24=ml/min,即2.4L/min.

15.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物质是A.肠致活酶B.HCO3-C.糜蛋白酶D.HCl

A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都是胰腺分泌的,激活胰蛋白酶原的主要物质是肠致活酶(肠激酶)和已经激活的胰蛋白酶。激活糜蛋白酶原的是胰蛋白酶。

16.某胆瘘患者胆汁大量流失至体外,胆汁分泌急剧减少,这是由于下列哪项减少

A.胃泌素B.胆盐的肠-肝循环C.合成胆盐的原料D.促胰液素

B胆盐的肠-肝循环是指进入小肠的胆盐大部分由回肠吸收入血,再经门静脉运送回到肝脏重新合成胆汁的过程。返回到肝脏的胆盐有很强的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称为胆盐的利胆作用。胆瘘患者胆汁大量流失至体外,造成进入肠腔的胆汁和胆盐明显减少,通过肠一肝循环返回肝脏的胆盐随之明显减少,使胆盐刺激肝胆汁分泌的利胆作用明显减弱,引起胆汁分泌急剧减少。

17.胃黏膜处于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却并不被消化,是由于存在着自我保护机制,称A.黏液屏障B.碳酸氢盐屏障C.黏液凝胶层保护D.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D胃腺的黏液细胞和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与胃黏膜非泌酸细胞分泌的HCO3-一起共同形成黏液一碳酸氢盐屏障,有效防止了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对胃黏膜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18.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A.三磷酸腺苷B.肝糖原C.葡萄糖D.脂肪酸

A三磷酸腺苷(ATP)既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各种生理活动直接供能的物质。

机体利用的是营养物质氧化分解时,碳氢键断裂释放的化学能。

糖:供能。糖原储备能。50-70%

脂肪:储存和供能。30-50%,脂肪在脂肪酶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每g氧化释放的能量是糖的2倍。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

蛋白质:机体修复,分解为氨基酸进入三羧酸循环供能。

19.醛固酮可使肾小管A.Na+重吸收减少B.K+的重吸收增多C.Cl-重吸收减少D.K+的排出增多

D醛固酮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对Na+和水的重吸收,促进K+的分泌,潴钠排钾。具有保Na+排K+保水和增加血容量的作用。醛固酮作用的结果是:Na+重吸收增多→血Na+升高,K+的排出增多→血K+降低,水重吸收增多→血容量增多,而尿量减少。

近端小管:Na+CL-和水重吸收的重要部位。前半段占2/3是跨细胞途径,后半段占1/3是旁路途径。

髓袢:

降支细段:透水,不透溶质。升段细段:透溶质,不透水;

升段粗段,不透水,主动重吸收溶质(Na+、CL-、K+)。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受抗利尿激素、醛固酮调节。

20.给家兔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量减少,该家兔尿量减少的主要机制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A.对水的通透性增高B.对Na+重吸收增多

C.对尿素重吸收增多D.管腔内溶质浓度降低

A抗利尿激素(ADH),又称血管升压素,是通过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加强水的重吸收而发挥抗利尿作用。

21.Cl-主动重吸收的部位是

A.远端小管B.近端小管C.髓袢升支粗段D.髓袢降支粗段CC1-主动重吸收的部位是髓袢升支粗段。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中Na+、Cl的重吸收是以Na+、Cl、K+同向转运体转运到细胞内,三种离子的转运比例为Na+、2Cl、K+.Na+为原发性主动重吸收,C1-为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22.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A.视*醛B.视紫红质C.视蛋白D.视紫绿质B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视紫红质。视紫红质是由视蛋白和视*醛构成的一种色素蛋白。感光过程中,视蛋白是载体,不变化;变化的是视*醛,不断分解和合成变化,暗处合成是在异构酶的作用下,全反型视*醇(维生素A的一种形式)变成11-顺视*醇-11-顺视*醛,明处分解,是视蛋白和视*醛分解,视*醛变成全反型视*醛。

23.关于晶状体的调节,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看近物时,晶状体不需要调节B.看远物时,睫状肌收缩C.看远物时,晶状体变凸D.物体距离眼睛越近,晶状体也越凸

D眼视近物时,通过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兴奋,引起环状睫状肌收缩,悬韧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凸,折光力增大,加强折射,使近物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物体距离眼睛越近,晶状体也越凸,折光力越大。

2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变化是

A.超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反极化

24.A当神经冲动抵达抑制性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1-和K+的通透性,主要是C1-的通透性,Cl-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这种突触后膜在抑制性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对比EPSP:Na+内流、K+外流,IPSP:Cl-内流、K+外流,为什么都有K+外流?细胞内高K+。

超极化是指神经细胞膜的一种生理状态。膜内电位大于70毫伏,达到80毫伏,甚至90毫伏。其过程可使神经元处于暂时的抑制状态。表现为后超极化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种形式。

去极化又称除极化,是指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或者静息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是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反极化的状态的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的静息状态,称为复极化。

反极化:当极化现象减弱时称为去极化。当膜由原来的-70mV到0mV就是去极化过程,而由0mV变化到20-40mV则是反极化过程,超过0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overshootpotential),此时膜的状态称为反极化状态。细胞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的状态。

25.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A.去甲肾上腺素B.乙酰胆碱C.5-羟色胺D.多巴胺

B以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包括5个部分:①交感神经节前纤维;②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③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除少数释放肽类或嘌呤类递质的纤维外);④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多数小汗腺的交感节后纤维和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纤维);⑤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交感神经的大部分节后纤维为NE,其他的周围神经递质都是ACH

26.下列物质中,属于中枢抑制性递质的是A.r-氨基丁酸、甘氨酸B.谷氨酸、门冬氨酸C.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D.多巴胺、酪氨酸Aγ-氨基丁酸在大脑皮层的浅层和小脑皮层的浦肯野细胞层含量较高,也存在于黑质一纹状体系统中,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甘氨酸则主要分布在脊髓和脑干,也是一种抑制性递质。

27.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可出现()A.肢体痉挛麻痹B.a-僵直C.去皮层僵直D.去大脑僵直D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抗重力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是上位易化区兴奋增加,抑制区减弱的结果。

对比知识点:脊休克,动物的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暂时丧失了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

a-僵直: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也可以直接或者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间接使a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强,引起肌紧张增强而出现僵直。

去皮质强直(decorticaterigidity)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屈曲。多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存。患者睁眼闭眼均无意识,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对外界刺激无意识反应,无自发言语及有目的动作,呈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去皮质强直姿势,常有病理征。因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未受损,故保持觉醒-睡眠周期,可无意识的咀嚼和吞咽。常见于缺氧性脑病、脑炎、中*和严重颅脑外伤等导致的大脑皮质广泛损害。也称去皮质综合征。

肢体痉挛麻痹:又称痉挛麻痹,痉挛性瘫痪,硬瘫等,上运动神经元损失导致。

28.快波睡眠的生物学意义是

A.贮存能量B.促进食欲和消化C.促进记忆和幼儿神经系统成熟D.促进脑电图同步化C快波睡眠又称为异相睡眠。快波睡眠特点及意义:①快波睡眠期间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促进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成熟;②建立新的突触联系而加强学习和记忆活动,有利于精力恢复。

慢波睡眠: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生长,促体力恢复。

29.成年后生长素分泌过多,导致A.呆小症B.巨人症C.侏儒症D.肢端肥大症精析】D在成年后生长素分泌过多,由于骨骺已经闭合,长骨不再生长,而肢端短骨、颌面部骨骼边缘及其软组织增生,以致出现手足粗大、鼻大、唇厚、下颌突出及内脏器官增大等现象,称为肢端肥大症。

30.妊娠时维持*体功能的主要激素是A.雌激素B.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卵泡刺激素D.*体生成素

B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由胎盘绒毛组织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HCG的生理作用与LH的作用相似,在妊娠早期刺激母体的月经*体转变为妊娠*体,并使其继续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维持妊娠的顺利进行。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8分)

61-62.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

63-64.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血清)凝集素(抗体))所凝集。

65-66.心肌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2期是由(Ca2+(钙离子))负载内向离子流和(K+(钾离子))携带外向离子流所形成。

67-68.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是(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69-70.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有促进回肠的上皮细胞吸收维生素B12的作用,缺乏时将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71-72.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部位是(内脏(肝))和(脑)运动时骨骼肌产热。

73-74.牵张反射反射弧的显著特点,是(感受器)和(效应器)都在同一肌肉中。

75-76.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支持而发生脱落和出血,形成月经。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77.容受性舒张:容受性舒张: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通过迷走一迷走反射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舒张,称为胃的容受性舒张。

78.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的现象。

79.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80.牵涉痛: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产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81.基础代谢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基础状态下的能量消耗量。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82.试述胸膜腔负压形成的原理及其意义。

胸膜腔负压形成的原理:①胸腹腔的密闭性。②生长发育中,胸廓生长的速度比肺快,肺的自然容积小于胸廓容积,被动扩张。③肺是弹性组织,总存在回缩倾向。

胸膜腔负压的意义:①维持肺的扩张状态。②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

83.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影响有哪些?

答:1.增强能量代谢: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有明显的产热效应,增加基础代谢率。

2.对蛋白质、糖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1)蛋白质代谢:①生理剂量甲状腺激素,加速蛋白质的合成。②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蛋白质合成减少,细胞间的黏蛋白增多,引起“黏液性水肿”。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加速蛋白质分解,特别是肌蛋白分解增多,可致肌肉收缩无力,并促进骨蛋白质分解,导致血钙升高和骨质疏松。

(2)糖代谢:①促进小肠黏膜对糖的吸收,增强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加强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和生长素升高血糖作用。②加强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使血糖降低。

(3)脂肪代谢:①促进脂肪酸氧化,加速胆固醇的降解;②增强儿茶酚胺和胰高血糖素对脂肪的分解作用。

记忆理解核心:促进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的核心是糖,是三羧酸循环,所以对糖的影响是,升糖,用糖,进入三羧酸循环;对脂肪促进分解,进入三羧酸循环,对蛋白质,正常合成,缺乏合成不足,分泌过多,促进蛋白质分解进入代谢途径,进入三羧酸循环。

五、论述题(10分)

84.某男,24岁,体重70公斤,在参加爱心献血时,献血毫升后,除心率略加快外并无其他不适反应。

问:(1)该男的献血量约占其总血量的百分之多少?

(2)该男为什么会出现心率加快?

答:(1)成年人,血液总量占体重7-8%,每千克70-80ml血液,该男子体重70kg,血液总量=4.9-5.6L,该男子爱心献血量ml血液占总量比约7.1-8.1%,为少量失血(<10%)机体通过代偿,无明显临床症状。

(2)该男出现心率加快的机制:

①应急反应:失血时,引起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引起心脏兴奋效应,导致心率加快。②减压反射减弱:失血时,血容量减少,对颈动脉窦的刺激减弱,舌咽神经上传冲动减少,延髓心交感中枢兴奋,心迷走中枢抑制,引起心交感神经兴奋,节后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β1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失血时,循环血量减少.引起肾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肾素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E、NE,引起心率加快。

记忆理解方法:三条路径,通过递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使心率增加。(1)一条路,神经路线,应急反应,交感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2)二条路,减压反射,交感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3)三条路,直接分泌递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河南省专升本考试生理学部分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