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贫血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临床检验基础测试题集
TUhjnbcbe - 2021/4/30 16:15:00
白癜风修复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91212/7682437.html

临检基础分章节复习

第一章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1

1、枸橼酸钠抗凝血浆中不含有的凝血因子是

A、Ⅰ因子

B、Ⅱ因子

C、Ⅴ因子

D、Ⅷ因子

E、钙离子

2、适用于红细胞沉降率和凝血检查的抗凝剂是

A、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B、草酸盐

C、肝素

D、枸橼酸盐

E、以上都不是

3、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

A、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

B、血浆缺少某些凝血因子

C、血清缺少凝血酶

D、血浆缺少凝血酶

E、血清缺少纤维蛋白

4、影响血涂片时血膜厚度的因素有

A、血滴大小

B、血黏度高低

C、推片角度

D、推片速度

E、以上都是

5、下列关于瑞氏染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瑞氏染色的最适pH为6.4~6.8

B、瑞氏染料中含碱性染料亚甲蓝和酸性染料伊红

C、瑞氏染料易氧化为天青

D、缓冲液pH偏高,血涂片颜色会偏蓝

E、以上都是

6、瑞氏染色法中缓冲液的最主要作用是

A、稀释染液以防着色太深

B、不改变细胞所带电荷,促进染色进行

C、增加细胞对染料的亲和力

D、保证细胞受色时恒定最佳的pH条件

E、以上都是

7、下列关于全血、血浆和血清的概念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清是血液离体后血块收缩所分离出的微*色透明液体

B、血浆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抗凝血

C、抗凝血一般是指血液加抗凝剂后的全血

D、脱纤维蛋白全血指用物理方法促进全部纤维蛋白缠绕于玻珠上而得到的血液

E、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

8、涂片的制备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标本来源是EDTA抗凝血或外周血

B、推片与玻片之间保持30°的平面夹角

C、对红细胞比积高、血黏度高的病人应采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

D、贫血患者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快推

E、疟原虫、微丝蚴检查,采用薄血膜涂片法

9、婴幼儿做血常规检查时,多使用的采血部位是

A、颈外静脉

B、耳垂毛细血管

C、足跟毛细血管

D、肘部静脉

E、以上都是

10、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抑制因子X的激活

C、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

E、抑制血小板聚集

11、静脉采法血通常使用的采血部位是

A、肘部静脉

B、手背静脉

C、内踝静脉

D、股静脉

E、颈外静脉

12、瑞氏染色法的染色原理

A、物理吸附

B、化学亲和

C、物理吸附和化学亲和

D、化学亲和

E、物理性结合

13、制备一张良好的血涂片应具备以下特点

A、厚薄适宜

B、头体尾分明

C、细胞分布均匀

D、血膜边缘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

E、以上都是

14、EDTA抗凝剂对下列哪项检查最适用

A、血小板功能检查

B、血沉

C、血小板计数

D、白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E、凝血象检查

15、下列静脉采血步骤中哪项是错误的

A、选择适宜静脉,扎止血带

B、消*

C、检查注射器有无阻塞和漏气

D、穿刺时针头斜面向上抽血

E、抽血完毕,立即将血液沿针头快速注入试管内

16、关于全血、血浆和血清的概念叙述,错误的是

A、血清是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部分

B、血浆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抗凝血

C、抗凝血一般是指血液加抗凝剂后的全血

D、对少数检验项目,血浆与血清的测定是有差别的

E、全血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17、毛细血管采血常用的部位是

A、手背

B、肘部

C、足跟

D、手指

E、耳垂

18、全血抗凝离心后除去血细胞成分即为

A、全血

B、血浆

C、血清

D、浓缩红细胞

E、血清因子

19、在静脉采血法时,为了避免血小板激活,常使用

A、塑料注射器和硅化处理后的试管或塑料试管

B、塑料注射器和普通试管

C、玻璃注射器和硅化处理后的试管

D、玻璃注射器和玻璃试管

E、玻璃注射器和塑料试管

20、涂片瑞氏染色时,缓冲液常用的pH为

A、5.5~6.0

B、6.0~6.5

C、6.4~6.8

D、7.0~7.5

E、7.5~8.0

答案部分

一、A1

1、

E

枸橼酸盐:常用有枸橼酸钠,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

2、

D

枸橼酸盐,常用有枸橼酸钠,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抗凝比例为1:9或1:4。适用于红细胞沉降率、凝血检查,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

3、

A

血清与血浆的差别是:血清中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等。

4、

E

很多因素影响血涂片时血膜的厚度,血滴大、血黏度高、推片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厚,反之则血膜薄。

5、

E

瑞氏染料亚甲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将适量伊红、亚甲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E-)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组成。Ⅱ液磷酸盐缓冲液pH为6.4~6.8。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亚甲蓝结合,所有细胞呈灰蓝色,颗粒呈深暗,嗜酸性颗粒呈暗褐,甚至棕黑色,中性颗粒偏粗,呈紫黑色。

6、

D

细胞各种成分均属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碱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亚甲蓝或天青结合偏蓝。因此,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所以在瑞氏染色中缓冲液起到恒定pH作用

7、

B

血清是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是含纤维蛋白原的抗凝血。

8、

E

疟原虫、微丝蚴检查,采用厚血膜涂片法。

9、

C

婴幼儿手指太小,可从大趾或足跟采血。

10、

D

肝素:加强抗凝血酶(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11、

A

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几乎均可作为采血部位,通常采用肘部静脉;如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改用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必要时也可从股静脉采血。

12、

C

染色原理: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

13、

E

一张良好的血片应厚薄适宜、头体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并留有一定空隙。

14、

C

EDTA抗凝剂对血细胞形态、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适用于血液学检查,尤其是血小板计数。

15、

E

抽血完毕,取下注射器针头,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抗凝管中,防止溶血和泡沫产生。

16、

B

全血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浆为全血除去血细胞部分,除钙离子外,含有其他全部凝血因子;血清是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部分,除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在凝血时消耗外,其他成分与血浆基本相同。

17、

D

皮肤采血法又称毛细血管采血法。耳垂采血痛感较轻,但血液循环较差,受气温影响较大,检查结果不够恒定(如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等测定结果比手指血或静脉血高),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手指采血检查结果比较恒定,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集左手环指指端内侧血液。

18、

B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将抗凝的全血离心后除去血细胞成分即为血浆。

19、

A

静脉采血法根据采血量可选用不同型号注射器,配备相应的针头。某些特殊检查,为避免血小板激活,要使用塑料注射器和硅化处理后的试管或塑料试管。

20、

C

涂片瑞氏染色时,缓冲液常用的pH为6.4~6.8。

64、下列关联组合错误的是

A、大红细胞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

B、靶形红细胞见于地中海性贫血

C、红细胞苍白区扩大见于缺铁性贫血

D、Cabot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E、Howell-Jolly小体见于溶血性贫血

65、以下有关缺铁性贫血血涂片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小红细胞为主

B、红细胞大小不均

C、有核红细胞增生活跃

D、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

E、可出现环形红细胞

66、外周血涂片所见染色质小体(豪焦小体)的本质为

A、核糖体变性产物

B、核残余物

C、脂蛋白变性产物

D、纺锤体残余物

E、胞质局部发育不成熟区域

67、下列关于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概念论述错误的是

A、贫血时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两者减少程度是一致的

B、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

C、每个红细胞含有一定量的血红蛋白

D、一般情况下,随红细胞的增多和减少,血红蛋白常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E、同时测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对贫血类型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68、诊断溶血最可靠的标志是

A、异形红细胞增多

B、红细胞寿命缩短

C、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D、尿胆原排泄增多

E、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69、关于血红蛋白的构成,正确的是()。

A、亚铁血红素和原卟啉构成

B、亚铁血红素和铁原子构成

C、亚铁血红素和球蛋白构成

D、亚铁血红素和清蛋白构成

E、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构成

70、关于网织红细胞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它是介于晚幼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B、其胞质经特殊染色后可见蓝色网状结构即DNA

C、通常比红细胞稍大

D、通常以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表示

E、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二、B

1、A.球形红细胞

B.裂红细胞

C.有核红细胞

D.泪滴形红细胞

E.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1、贫血、骨髓纤维化和正常人的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到

2、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到

2、巨幼细胞性贫血

B.急性失血性贫血

C.单纯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型)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缺铁性贫血

1、MCV减少,RDW正常见于

2、MCV正常,RDW正常见于

3、MCV增大,RDW正常见于

答案部分

一、A1

1、

A

嗜多色性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体较大,胞质内尚存少量的嗜碱性物质(RNA),见于骨髓造血功能活跃,如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2、

B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经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蓝黑色颗粒,颗粒与颗粒连缀成线,线连接成网。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应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3、

B

红细胞大小不均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4、

D

血细胞比容降低见于各种贫血。

5、

C

血细胞比容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样本中所占比值。

6、

B

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有: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染色质小体、卡波环、寄生虫。

7、

E

魏氏法血沉测定取mmol/L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

8、

B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除1周内婴幼儿血涂片中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外,其他则为病理现象。

9、

D

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10、

B

血沉加快可促使红细胞形成缗钱状聚集。①小分子蛋白如清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减慢,大分子蛋白如纤维蛋白原、急性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胆固醇、三酯甘油使血沉加快;②红细胞直径越大,血沉越快,但球形和镰形红细胞因不易聚集使血沉减慢;③血液凝固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使血沉减慢。

11、

D

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液破坏,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血红蛋白降解产物为珠蛋白和血红素。珠蛋白由蛋白酶、肽酶分解为氨基酸,进入氨基酸代谢,可再参与蛋白质、多肽合成或转变成其他含氮物质。

12、

B

卡波环是在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浆中出现的紫红色的细线圈状结构,现认为是胞浆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白血病、巨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脾切除后。

13、

B

缺铁性贫血血细胞形态学表现为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4、

D

HiCN法致命的弱点是氰化钾试剂有剧*,使用和管理不当可造成公害。

15、

C

铅中*时,瑞氏染色后,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颗粒(RNA)称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

16、

D

离心后血液分五层,自上而下分别为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红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带氧红细胞层。读取红细胞层(以还原红细胞层为准)高度的毫米数除以,即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的升数。

17、

C

血液分析仪法测定血细胞比容时,当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形成相应大小的脉冲,脉冲的多少即为细胞数量,脉冲高低为细胞体积大小,通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计数(RBC)即求得血细胞比容,Hct=MCV×RBC。

18、

D

含染色质小体的红细胞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常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19、

E

油镜下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部位,计数0个红细胞中的点彩红细胞。

20、

D

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即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以飞升(fl)为单位,1fl=10-15/L。

21、

B

点彩红细胞经碱性亚甲蓝溶液染色后,于红细胞胞质中可见粗细不等的深蓝色颗粒。

22、

E

正常成人血红蛋白肽链主要组合形式有3种:α2β2为成人主要血红蛋白,简称HbA,α2δ2占90%以上;为成人次要血红蛋白,简称HbA2,占2%~3%;α2γ2为胎儿主要血红蛋白,简称HbF,1岁以后直至成年,仅保留2%以下。HbO2为氧合血红蛋白。

23、

C

网织红细胞检查应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法时经体外活体染色,网织红细胞内RNA的磷酸基带有负电荷,能与新亚甲蓝、灿烂甲酚蓝(煌焦油蓝)、中性红等碱性染料带正电荷的有色反应基团结合,使RNA胶体间电荷减少,分子间斥力下降失去分散力,形成核酸与碱性染料复合物的多聚体,呈深染的颗粒状或网状结构。

24、

D

血细胞比容的参考值有性别差异。温氏法:男性0.40~0.54;女性0.37~0.48。微量法:男性0.47±0.04;女性0.42±0.05。

25、

E

染色血涂片中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26、

A

血沉减慢可见于真性或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DIC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期等。

27、

C

Hayem液由NaCl(调节渗透压)、Na2SO4(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HgCl2(防腐)和蒸馏水组成。

28、

B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被ICSH推荐为参考方法。该法操作简单、显色快、结果稳定可靠、读取吸光度后可直接定值。

29、

B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30、

D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血细胞时,计数时需要遵循一定方向逐格进行,以免重复或遗漏,对压线细胞采用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

31、

B

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有: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染色质小体、卡波环、寄生虫。

32、

B

血沉加快可促使红细胞形成缗钱状聚集。①小分子蛋白如清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减慢,大分子蛋白如纤维蛋白原、急性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胆固醇、三酯甘油使血沉加快;②红细胞直径越大,血沉越快,但球形和镰形红细胞因不易聚集使血沉减慢;③血液凝固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使血沉减慢。

33、

B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经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蓝黑色颗粒,颗粒与颗粒连缀成线,线连接成网。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应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34、

A

草酸钾和草酸钠易使血细胞脱水皱缩,草酸铵可使血细胞膨胀,测定血细胞比容时用草酸铵和草酸钾或草酸钠两者合适比例混合的抗凝剂,恰好不影响红细胞的体积和形态。

35、

D

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液破坏,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血红蛋白降解产物为珠蛋白和血红素。珠蛋白由蛋白酶、肽酶分解为氨基酸,进入氨基酸代谢,可再参与蛋白质、多肽合成或转变成其他含氮物质。

36、

E

血细胞计数池内划有长、宽各3.0mm的方格,分为9个大格,每个大格面积为1.0mm2,容积为0.1mm3(μl)。

37、

E

影响血沉降的主要因素有:①血沉管内径应标准(2.5mm),血沉管放置要垂直,不得倾斜,若血沉管倾斜3°,沉降率增加30%。②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抗凝剂浓度增加、血液凝固使血沉减慢。③最适宜温度为18~25℃,并要求在采血后2h内完成,室温过高使血沉加快,室温过低使血沉减慢。④血沉架应避免直接光照、移动和振动。

38、

E

染色血涂片中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39、

E

HiCN法测定血红蛋白所用的波长为nm,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处的吸光度,经换算即可得到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或通过制备的标准曲线查得血红蛋白浓度。

40、

E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下,经红系祖细胞阶段,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发育为早幼、中幼和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这一过程在骨髓中进行。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生理功能是通过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

41、

E

魏氏法血沉测定取mmol/L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

42、

A

玻片法做网织红细胞计数取血量少、染色时容易使混合血液中的水分蒸发,染色时间偏短,造成结果偏低;试管法较易掌握,重复性较好,必要时可以从混合血液中再取标本,重新涂片复查。

43、

C

血沉管应完全直立,若血沉管倾斜3°,沉降率增加30%;室温过高使血沉加快,室温过低使血沉减慢;标本中有血凝块时,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减少,使血沉减慢;血沉管直径越大血沉越快。

44、

D

魏氏法测定血沉,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

45、

B

发生大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不成比例。大细胞性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偏高,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减低,但红细胞计数可正常。缺铁性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46、

A

HiCN测定法原理: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Hb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再和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复合物-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其在nm处有一吸收峰,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处的吸光度,经换算即可得到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或通过制备的标准曲线查得血红蛋白浓度。Hb(g/L)=A×.7(式中A为测定管吸光度)。

47、

B

进行红细胞形态检查时,应先在低倍镜下估计细胞分布和染色情况,再用油镜观察血膜体尾交界处细胞形态,同时浏览是否存在其他异常细胞,如幼稚红细胞或有核红细胞等,有时异常成分常集中分布在血片边缘,应注意观察。

48、

B

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MCV、MCH和MCHC。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值,可计算出平均指数。红细胞平均指数可作为贫血形态学分类依据。

49、

B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用来反映样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

50、

E

影响血沉降的主要因素有:①血沉管内径应标准(2.5mm),血沉管放置要垂直,不得倾斜,若血沉管倾斜3°,沉降率增加30%。②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抗凝剂浓度增加、血液凝固使血沉减慢。③最适宜温度为18~25℃,并要求在采血后2h内完成,室温过高使血沉加快,室温过低使血沉减慢。④血沉架应避免直接光照、移动和振动

51、

C

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52、

C

HiCN转化液应贮存在棕色有塞玻璃瓶中,不能贮存在塑料瓶中,否则会使CN-丢失,测定结果偏低。

53、

D

红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下,经红系祖细胞阶段,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发育为早幼、中幼和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是最早不再具有分裂能力的红细胞。

54、

D

魏氏法简便实用,ICSH推荐该法。潘氏法用血量少(适用于儿童)。

55、

B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常见病因和疾病缺铁性贫血、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非轻型)、HbH病。

56、

E

有核红细胞(幼稚红细胞):除1周内婴儿血涂片中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外,其他则为病理现象,如溶血性贫血(如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骨髓转移性肿瘤(如各种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

57、

D

MCV增高RDW增高贫血类型大细胞不均一性常见病因和疾病巨幼细胞贫血、某些肝病性贫血。

58、

D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HiCN法)致命的弱点是氰化钾(KCN)试剂有剧*,使用管理不当可造成公害。

59、

C

生大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不成比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血红蛋白减低,但红细胞计数可正常。

60、

D

正常参考值MCV80~92fl,MCH27~31pg,MCHC~g/l,本题三者均低于正常,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61、

A

体内的铁主要分布在血红蛋白。

62、

C

增生性贫血包括下列疾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以及风湿热、内分泌紊乱、维生素缺乏等引起的贫血。血象表现为网织红细胞数增多或正常,偶见有核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可轻度大小不均并见异形红细胞、多嗜性红细胞、点彩红细胞、成熟红细胞胞体内或有核红细胞胞浆内可见Howell-Jolly小体及Cabot环等。

63、

C

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

64、

D

卡波环:在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质中出现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环形、8字形,为核膜残余物、纺锤体残余物、脂蛋白变性物。见于白血病、巨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脾切除后。

65、

C

缺铁性贫血的血象:血红蛋白、红细胞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更为明显。轻度贫血时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贫血时红细胞体积减小,中心淡染区扩大,严重时红细胞可呈环状,并有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或正常。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一般正常。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

66、

B

豪焦小体(Howell-Jolly小体,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67、

A

贫血时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两者减少程度是不一致的。

68、

B

诊断溶血最可靠的标志是红细胞寿命缩短。

69、

E

血红蛋白由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构成。

70、

B

网织红细胞(Ret,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经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蓝黑色颗粒,颗粒与颗粒连缀成线,线连接成网,故而得名

二、B

1、

1、

D

泪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如泪滴样或梨状,因细胞内含有Heinz小体或包涵体,或红细胞膜被粘连而拉长所致。见于贫血、骨髓纤维化和正常人。

2、

A

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到球形红细胞。

因文章编辑篇幅有限,需要完整版请私信!!!

会员资料群上线啦!!!

如需更多资料并有需要下载电子版的同学,可加入会员资料群

会员资料群提供永久免费下载服务,并持续更新

终身会员价:9.9

入群方式:请添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床检验基础测试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