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肾移植预示排斥反应:出现淋巴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
2.尿液ph》8,试带法尿蛋白出现假阳性
3.肾小球性蛋白尿以微量白蛋白增多为主,beta微球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加
4.POX染色是急性白血病诊断的首选;NAP是慢粒和类白的鉴别;PAS用于红系良性恶性的鉴别;
5.戈谢细胞形态的主要特征是胞质中含有条纹样结构如洋葱皮
6.iso等臂染色体;ins插入;inv倒位;t易位
7.铁主要是在消化道的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黏膜吸收。
8.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总结
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MCV、MCH、MCHC降低,RDW增高;红细胞体积减小,中心淡染区扩大;Ret轻度增多或正常)
2.骨髓幼红细胞“核老浆幼”;
3.骨髓外铁阴性,细胞内铁减少;
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高。
10.血清铁增高见于肝脏疾病、造血不良、无效性增生、慢性溶血、反复输血和铁负荷过重。
11.巨幼贫:骨髓象:主要表现三系细胞巨幼样变,尤其是红细胞系列出现早、中、晚巨幼红细胞常>10%,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统亦有巨幼样变。病变的幼红细胞胞体大,核染色质细致疏松。呈“核幼浆老”现象。
12.再障的诊断标准如下:
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②一般无肝脾肿大;
③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做骨髓活检等检查);
④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⑤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13.再障:骨髓增生减退,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容积比降低(小于0.34)。造血细胞减少(特别是巨核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
14!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红细胞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更为明显。
15.正常细胞性贫血首选网织红细胞检查。
16.新生儿期内HbF(α2γ2)仍高,以后2~4个月渐下降,1岁左右接近成人水平。成人血红蛋白HbA(α2β2)出生后逐渐增多。
17.人类的珠蛋白肽链有α、β、γ、δ、ε、ζ链;这些肽链按四级结构形成Hb。
18.MICM分型: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
19.
20.T细胞
绵羊红细胞受体(Es)及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7、CD2、CD3、CD4、CD8、CD5为T细胞标记。
21.成熟B细胞特征性的标记是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及小鼠红细胞受体(Em),Em为早期成熟B细胞标志。B细胞分化抗原有CD10、CD19、CD20、CD21和CD22等。
22.CD19反应谱系广,是鉴别全B系的敏感而又特异的标记。胞浆CD22(CyCD22)先于膜表达,且出现很早,髓系均不表达,证明CyCD22用于检测早期B细胞来源的急性白血病是相当特异而敏感的。
23.CD14为单核细胞特异的
24.髓过氧化物酶(MPO)为髓系所特有。
25.巨核细胞:巨核细胞系分化发育过程中,其特异性标记主要有CD41a(GPⅡb/Ⅲa)、CD41b(Ⅱb)和CD61(Ⅲa)以及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等。
26.与红白血病的免疫分型有关的主要是血型糖蛋白A、H和CD71(转铁蛋白受体)。
27.干细胞和祖细胞:CD34为造血干细胞标记,无系的特异性。CD38为造血祖细胞的标记。
28.急淋:骨髓象:退化细胞明显增多,篮细胞(涂抹细胞)多见,这是急淋的特征之一。
细胞化学染色
(1)过氧化物酶(POX)与苏丹黑(SB)染色:各阶段淋巴细胞均阴性,阳性的原始细胞小于3%。
(2)糖原(PAS)染色:约20%~80%的原始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
(3)酸性磷酸酶(ACP)染色:T细胞阳性,B细胞阴性。
(4)其他:非特异性酯酶及溶菌酶均呈阴性反应。
???染色体结构异常可见非特异性结构重排6q-、t/del(9p)、t/del(12P)和特异性结构重排。
29.M1: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 POX染色至少有3%原粒细胞POX阳性。
Ph染色体t(9;22)形成BCR-ABL融合基因,约见于3%的AML,大多为M1型。
30.M2a: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POX与SB染色:均呈阳性反应。棒状小体,出现Phi(Ф)小体。
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6;9)约见于1%的AML,主要为本型所见,该染色体的重排易产生融合基因(DEK-CAN)。
31.M2b: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30%(NEC),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形态特点是胞核与胞质发育极不平衡、
①POX及SBB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②AS-D-NCE染色阳性;③α-NBE阴性;④NAP染色其活性明显减低。
t(8;21)(q22;q22)易位是M2b的一种常见非随机染色体重排。
32.M3:分类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占30%~90%(NEC),约70%~90%的APL具有特异性的染色体易位t(15;17),是APL特有的遗传学标志。
33.AML-M4 酯酶双染色
胞浆呈蓝色的为粒系细胞;胞浆呈红褐色的为单核系细胞。白血病细胞主要表达粒、单系抗原CD13、CD14、CD33、HLA-DR,部分表达CD9。
34.M5:M5a以原单细胞为主,可大于80%(NEC或单核系细胞),幼单细胞较少。M5b中原单、幼单及单核细胞均可见到,原单细胞小于80%。白血病细胞中有时可见到1~2条细而长的Auer小体。
35.M6:AML-M6红白血病期骨髓象
A.原粒细胞胞浆中可见Auer小体 B.视野下可见较多原粒细胞。.细胞化学染色 幼红细胞PAS呈强阳性反应,积分值明显增高,且多呈粗大颗粒、块状、环状或弥漫状分布。
36.M2b:t(8;21)(q22;q22)
M3:t(15;17)(q22;q12)
M4Eo:inv(16)(p13;q22)
37.免疫表型:T细胞:CD7、CyCD3
B细胞:CD19、CyCD22(早期)
成熟B细胞:SmIg
38.ALL时可见TdT阳性
39.慢粒总结>
多能干细胞水平上突变的克隆性疾病。
自然病程包括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脾大常为突出的体征。
1.血象
白细胞数显著升高,以中性中幼粒及晚幼粒为主。杆状粒和分叶核也增多,原始粒细胞(Ⅰ+Ⅱ)低于10%,嗜碱、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可增多。
红细胞、血红蛋白早期正常,随病情发展降低;部分病例血小板增多。
2.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以中性中、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原粒细胞小于10%。嗜碱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幼红细胞早期增生、晚期受抑制,巨核细胞增多。
加速期及急变期时,原始细胞逐渐增多,可向多方面急变。
3.细胞化学染色
NAP阳性率及积分明显减低,甚至缺如。
4.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
Ph染色体检出率为90%~95%,其中绝大多数为t(9;22)(q34;q11),形成BCR-ABL融合基因。
40.慢淋:总结>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篮细胞明显增多。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基本与外周血成熟淋巴细胞形态一致。
3.细胞化学染色 PAS染色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
4.免疫学检查 B-CLL主要表达B细胞特异性抗原,有CD19、CD20、CD21、SmIg、HLA-DR、CD5阳性。
41.浆细胞白血病:总结>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主要来自多发性骨髓瘤等。
(1)血象浆细胞>20%或绝对值≥2.0×/L。
(2)骨髓象各阶段异常浆细胞明显增生。
(3)其他血沉明显增高。血清中出现异常免疫球蛋白,以IgG、IgA型多见。多数病人尿中本-周蛋白阳性。
42.多毛细胞白血病:总结>
1.血象绝大多数患者呈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且有特征性的多毛细胞出现。
2.骨髓象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浆细胞增多,可见到较多的典型多毛细胞。骨髓穿刺可呈“干抽”。
3.细胞化学染色具有特征性的染色是ACP染色阳性,但不被左旋(L)酒石酸抑制(TRAP)。
4.免疫学检验多数病例表现B细胞的表型。
43.毛细胞白血病属于特殊类型的B细胞白血病
44.骨髓病态造血最常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45.有助于早期诊断MDS的巨核细胞类型是小巨核细胞
46.霍奇金病是恶性淋巴瘤的一种类型,是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发生恶性增生而引起的淋巴瘤。分为: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消减型和淋巴细胞丰富型。
骨髓穿刺涂片检查找到R-S细胞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但其阳性率不高,而骨髓组织活检可将阳性率提高至9%~22%。
47.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另一种类型,是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或组织发生恶性增生而引起的淋巴瘤。
48.MM:总结
多发性骨髓瘤属于成熟B细胞肿瘤。
其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生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浆细胞的增生并侵犯骨髓,引起骨骼破坏、骨痛或骨折、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及免疫功能异常。
1.血象 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血沉也明显增快。可见骨髓瘤细胞。若瘤细胞>20%,绝对值>2×/L,即可考虑浆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2.骨髓象 异常浆细胞增多。
3.临床生化检验 本周(B-J)蛋白尿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1)电泳检验:尿蛋白电泳和免疫电泳可检出B-J蛋白和鉴别κ和λ链,几乎所有患者(除不分泌型)均为阳性。
(2)血钙、磷常升高。
(3)肾功能检验可有异常。
4.免疫电泳 分为以下几型
IgG型:具有典型MM的表现;IgA型:有火焰状瘤细胞;
IgD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或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型及不分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