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贫血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规培课堂二十三血细胞相关参数解析
TUhjnbcbe - 2021/5/15 10:20:00
白癜风的起因 http://pf.39.net/bdfyy/bdfzd/190915/7465523.html

主讲:张秀莲整理:徐海玲审核:张秀莲

年10月19日,我院血液科张秀莲老师为级规培学员进行了规培专题讲座-《血细胞相关参数解析》。

1.血细胞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Coulter发明电阻抗血细胞分析仪。以后不断改进、完善,引入新的分析参数。按基本原理分:电阻型、光电型、离心式。

血细胞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电阻式原理:利用血细胞非传导性质(不良导体),其悬浮于电解质溶液中,在负压下穿过两侧有稳定电流的小孔时,小孔感应区内电阻增加,产生脉冲信号,其大小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故计数同时可记录下细胞体积的情况。

血细胞分析仪按白细胞进行分类,又可分为三分类法(体积分析法):小细胞(淋巴细胞、异淋),中间细胞(M、E、B、原始及幼稚细胞)及大细胞(中性分叶、杆状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和五分类法: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另有异淋细胞、巨大不成熟细胞。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包括26项血系列参数,其中白细胞共1+10+4=15项(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分类+异淋、巨大幼稚;红细胞共7项,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量(HGB)、HCT、MCV、MCH、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共4项,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需注意:1、血细胞分析仪有局限性,其不能准确识别各种白细胞,更不能识别各种幼稚细胞及异常细胞。2、要正确理解巨大幼稚细胞的意义。

2.红细胞各项参数解析

(1)红细胞的生理:成熟红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无核细胞。血红蛋白是主要内容物,其合成从早幼红阶段开始持续到网织红阶段。铁与原卟啉结合进一步转化为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最终形成血红蛋白。成熟红细胞的形状为双凹园盘状,直径6~9微米。Wright染色后呈淡橘红色,中央有淡染区,占红细胞直径的1/3~2/5。寿命天,红细胞衰老变异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分解成铁、胆红素、珠蛋白。主要生理功能是携带氧到全身,参与组织细胞代谢。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参考范围:成年男性:RBC4.0-5.5*/L、Hb-g/L、Hct0.42-0.49L/L;成年女性:3.5-5.0*/L、Hb-g/L、Hct0.37~0.48L/L。

(3)临床意义

①红细胞、血红蛋白增高是指:成年男性RBC>6.0×/L、Hb>g/L;成年女性RBC>5.5×/L、Hb>g/L。包括:相对性增多,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按发病原因分为:继发性,原发性。

A.继发性增多:Epo增多a.Epo代偿性增多与缺氧有关,见于:生理性增多如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增多如肺气肿、肺心病、紫绀型先心病等;b.Epo非代偿性增多,见于:肝癌、肾癌、卵巢癌、肾胚胎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B.原发性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RBC(7~10)×/L、Hb~g/L,其中80%JAK2基因VF突变阳性。

②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量(Hb)及(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参考值的低限。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临床工作中要注意血容量的影响。

A.贫血(以Hb为准,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g/L、成年女性<g/L、孕妇<g/L。

B.按血红蛋白减低程度分:轻-90g/L、中90-60g/L、重60-30g/L、极重度贫血<30g/L

C.贫血分类:

按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增生不良性贫血,如再性障碍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除再障以外的贫血。

按贫血进展速度分为:急性贫血:如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等;慢性贫血:如慢性失血,慢性溶血,再障等。

按发病机制和病因分类: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失血性贫血。

按红细胞相关参数(MCV、MCH、MCHC、RDW)分类:正常细胞性贫血(MCV80~fl)、大细胞性贫血(MCV>fl)、小细胞低色素贫血(MCV<80fl)。

(4)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C):

特点:较成熟红细胞稍大,直径8~9.5微米。

参考值:百分数0.5%~1.5%,绝对值(24~84)×/L

临床意义:对贫血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等有重要价值。反映骨髓造血功能:RC增多见于溶贫、失血贫、缺铁贫、巨幼贫及贫血治疗后等。RC减少见于再障、骨髓病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等),同时RC也可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指标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以及作为病情观察指标。

3.白细胞各参数解析

白细胞是由: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淋巴细胞(lymphocyte,L)、单核细胞(monocyte,M)组成。

白细胞计数:参考值成人(4~10)×/L,新生儿(15~20)×/L,六个月~2岁(11~12)×/L。临床意义:白细胞增多WBC>10×/L,白细胞减少WBC<4×/L。

①中性粒细胞:a.中性粒细胞增多机制:生成增加,释放加速,边缘池进入循环池增多,释放入组织减少等。包括生理性增多和病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和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大出血、急性中*、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成人Still病、痛风、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b.中性粒细胞减少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1.5×/L)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NEU<0.5×/L)。其机制为:生成减少或无效生成,利用增加,循环池进入边缘池增加等,见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理化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②嗜酸性粒细胞:a.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食物过敏等)、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等)、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血液病(慢粒、淋巴瘤、嗜酸粒细胞肉芽肿)、某些恶性肿瘤(一些肺癌,尤发生转移时)、某些传染病(猩红热)风湿性疾病、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等。b.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伤寒、副伤寒初期等。

③嗜碱性粒细胞:a.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患:药物、食物过敏反应等,血液病:慢粒、骨纤、嗜碱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尤转移癌,其他:糖尿病、传染病等。b.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④淋巴细胞: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占50%~70%;NK细胞,占15%,在细胞介导细胞*作用中起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占15%~30%。a.淋巴细胞增多

包括生理性增多(出生4~6天—4~6岁)和病理性增多如:感染性疾病:病*感染,传单、风疹、病*性肝炎等,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百日咳等,血液病:急淋、慢淋、淋巴瘤等,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其他:GVHR、GVHD、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异形淋巴细胞:正常偶可见到,小于2%,增高见于:感染性疾病、药物过敏等,按形态特征分为三型: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

⑤单核细胞:a.单核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见于婴幼儿、儿童;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疟疾、黑热病、活动性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恢复期等,某些血液病:粒缺恢复期、恶组、单核细胞白血病、MM、MDS、淋巴瘤等;b.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⑥类白血病反应:定义:机体受到某种因素强烈刺激后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的血象反应,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明显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但血中出现不成熟的幼稚细胞,酷似白血病。当致病因素消除,类白血病反应逐渐消失。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急性溶血等。按白细胞总数分型:白细胞增多性、白细胞不增多性;按增多的细胞类型:中性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嗜酸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

4.血小板各参数解析

血小板形态: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直径2~4微米,血小板寿命:7~10天。血小板破坏场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小板功能:变形、黏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L。

a.血小板减少:包括生成减少:AA、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破坏增多或消耗增多:ITP、DIC、TTP、SLE、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

b.血小板增多(大于×/L):包括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等;原发性增多(多大于×/):见于骨髓增殖性肿瘤。

5.血涂片检查

目的意义:验证细胞计数仪的结果、红细胞异常的评估、引导贫血的评估方向、对某些病例具有诊断价值、白细胞异常的评估、杆状核细胞定量、血小板异常的评估。

6.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相关化验检查包括:风湿免疫检查、病*(EBV,肝炎、梅*、艾滋等)相关检查、免疫固相电泳、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亚群、骨髓象,骨髓活检、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染色体、基因检查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规培课堂二十三血细胞相关参数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