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异常及并发症
血小板是外周血中最小的血细胞,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国外也有学者发现,血小板亦可由肺毛细血管的巨核细胞生成,其存活期为8—11天。
血小板的体积虽小,其中蕴藏的物质异常丰富,既有营养、代谢的物质,还有多种与凝血有关的成分,有大量有机磷化合物。
如磷脂类,参与形成凝血活酶因子;含维生素C约占24—36毫克%,可加速血液凝固;有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当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内皮的破损处,可使毛细血管收缩,使出血停止;有大量溶菌酶,能起抑制肝素的作用,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即完成凝血过程的最后一步。
所以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中也是“主角”。
正常血小板数是10~30万/毫米3,癌症病人引起的血小板异常通常是数量改变。
血小板减少
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较多,如前列腺、肾、肺及乳癌等有骨骼转移倾向,如侵犯到骨内的骨髓时可形成骨髓痨性贫血,使骨髓造血组织受抑制,而瘤细胞在骨髓内不断增生。
放射线和治癌药物可抑制骨髓,严重的会形成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这都可以形成血小板减少。
霍奇金氏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可继发免疫血小板减少,血液中会产生抗体,破坏自身的血小板。如破坏的速度大于增生,便会出现血小板减少。
发病后血小板减少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出血,皮肤出现紫瘢、瘀斑最常见。
鼻衄也常见较易控制,血尿虽常见,一般不危及生命。
如在脑、肺、肠道出血,又处理不当,可出现严重不良的后果,甚至死亡。
明确诊断还是需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血小板减少,一般在8万/毫米3以下,至5万左右则有严重出血。
所以,对于肿瘤的治疗,无论是采用放疗或药物治疗,既要适时又要避免发生骨髓抑制。
在危重情况下,输血或血小板均可达到止血目的,特别是后者疗效更佳,但持续时间短,且不能多次反复应用,否则会出现同种抗体,又会破坏血小板。
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因恶性肿瘤引起增多,比血小板减少者少见,不是瘤细胞直接侵犯骨髓的结果,可能患恶性肿瘤后,血液循环中有促巨核细胞生存的刺激因素,还可能有影响血小板生存率显著增加的因素。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巨核细胞白血病较多见。
病人受害最大的是血栓形成,可引起下肢坏疽、肺栓塞,颅内血栓形成可发生偏瘫,也可形成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只要是重要部位血栓,都要注意危及生命。
其次是出血,出血呈自发性、反复发作,主要是胃肠出血,其次是泌尿系、鼻及牙龈出血亦常见。
血小板数多为何常伴出血?
可能增多的血小板抑制或阻碍凝血活酶形成,还可能量多而质差,不能帮助止血和凝血。血小板增多症作血常规可见血小板经常超过40万/毫米3,骨髓中巨核细胞系明显增生
其实恶性肿瘤引起血小板减少和增多,检查和诊断并不困难,关键是只有认识、理解这种疾病,才能正确诊断和治疗。诊治正确才能治疗有效,甚至挽救生命。
我们下期再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