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4)早上CCTV2报道了一起发生在太原到北京的G次列车的儿童气道异物梗阻急救的新闻。我们先来看看视频报道:
短短的1分多钟报道,出现了几处容易误导公众的语句。我们看截图:
异物卡喉,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我自己从前也这么说过。虽然咽和喉是两处不同的器官,但是在普通公众心里,咽、喉并没有区分那么明确:反正口腔下面就是“咽喉”。
所以,笼统地说“异物卡喉”,容易造成误导:不管是“噎住”、还是“呛住”,都是“卡喉”。事实上,只有卡在气道里,也就是“呛住”,才需要急救。而卡在食道里的“噎住”,并非紧急情况,无需急救。(可参阅本人另一篇文章:《吞下硬币卡在喉咙里,推荐海姆力克急救法?》)。
在美国心脏协会HS课程学员手册24页中,将此现象定义为“食物或其他物体卡在咽喉部位气道处”。这不是咬文嚼字,这是有大量错误施救得来的教训。我就知道不少人在自己的孩子吃东西噎住了的时候,盲目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这多半都是受了“异物卡喉”不严谨说法的误导。而这样滥用腹部冲击是有害无益的。
因此,为避免公众错误理解,最好还是使用规范的词汇:气道异物梗阻。
继续看截图:
当孩子发生状况时,列车工作人员通过广播召唤医务工作者。粗一看没错,有病当然需要找医生啊!
但是,对于一些突发的急症,并不一定都需要专业医生,很多情况懂急救就行。再说了,医生还分那么多科呢。这种情况,呼吸科、内科、急诊科医生当然内行。但是一个眼科、皮肤科、肛肠科的医生,就未必一定内行了。
在国际红十字会的ILCOR指南中,对于气道异物梗阻的解除,有专门的提示:这种情况可以由非专业人员处置。
在气道异物梗阻、创伤流血、昏迷呕吐、呼吸骤停等突发急症的情况下,多一个会急救的人,就多一分力量、多一分成功的可能。当然,我理解列车工作人员的担忧,参与急救的人,越专业越好;而且,作为铁路方面,核实了医生的身份,也可以免去一定的责任。
可是,持证培训过的红十字会急救员、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员、国家应急救援员……,他们也都是可以参与急救的啊。举个例子说,如果一个人呼吸心跳骤停,只来了一个医生,仅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持续心肺复苏到列车的下一个站点,估计很难坚持下来。这个时候多一个会急救的人,就多一分挽救生命的希望。
很多人往往分不清楚急诊、急救和治病的区别。其实,急救不是急诊、更不是治病。急救不涉及行医资格问题,不用担心出手救人会遇到什么尴尬,《民法典》条就对自愿实施急救的人员提供了法律保障。
所以,广播呼叫帮助的时候,最好能说清楚大致发生的情况,这样,即便不是医生的持证急救员们,也能第一时间前去帮忙。
下面一段只有语音没有字幕,我把语音内容写在下面:当时表情痛苦、呼吸微弱…,
要注意的是,气道异物梗阻分为轻微梗阻和完全梗阻。其中轻微梗阻指的是患者还能咳嗽、还可以说话、只不过呛得难受的现象。这种情况不用着急。看国际红十字会指南是怎么说的:
在美国心脏协会HS学员手册的24页下面的表格中,也有相同的建议:轻微气道梗阻,可以说话或发出声音,站在旁边,让患者咳嗽,如果你担心患者的呼吸,请拨打。
也就是说,不要看到有人卡喉或者呛住就急不可耐地实施腹部快速冲击,这种急救方法本身是可能产生一定伤害的,要谨慎使用。当然,从整个视频报道来看,这个儿童不像是“呼吸微弱”,可能是完全梗阻。
接下来一段也是没有字幕的语音报道:…现场医务工作者又立即采取了心肺复苏术和人工呼吸对孩子进行施救…”。在小编看来,心肺复苏术并不包括人工呼吸,但这是错误的!
心肺复苏是由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两部分组成。虽然按照美国心脏协会指南、特别基于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在做心肺复苏的时候,可以单纯按压而不做人工呼吸。但是可以不做、不等于它不是心肺复苏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有保护的前提下,比如有单向阀隔离的呼吸面罩的时候。或者,双方都戴有口罩的情况下的时候,做人工呼吸肯定比不做人工呼吸的成活率高。所以,人为的把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割裂开来,是一种概念性错误。
关于戴口罩是否能有效做人工呼吸,可以参阅这篇文章:《写在世界急救日:疫情下的急救,不摘口罩好吗?》。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我这种点评是吹毛求疵。在一些人看来,新闻报道又不是专业培训,使用不规范语句、词汇可以理解。
但是,这种观点是很不可取的。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机会参与正规的急救培训。他们脑子里的急救知识,基本上都来自媒体报道、甚至是影视剧。
举个例子说,不分老幼,几乎人人都会的掐人中,不信调查一下,有多少人是从中医教材中学到的?我敢说全都是从影视剧里学的!可你知道吗?掐人中不是中医方法、中医教授都在否定,不信看这篇文章:《“掐人中”搞不好会掐死人,你信不?》。
所以,如果媒体、特别是影响力大的大众媒体报道中存在不严谨、不科学的说法,就会误导公众,贻害无穷。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其它不涉及生命安全的知识无所谓,毕竟编辑不可能成为百科全书。但是,涉及到人的生命的、涉及到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内容,一定要专业。否则,可能误导的就不止一条生命!
可是,媒体编辑又不是科班出身,怎么专业呢?这也是一个公众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急救,不是急诊,更不是治病。学习急救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很简单的一天培训,就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就不会再说误导公众的外行话。
关键是你得学——不学,永远都不会!退一万步说,就算你小编日理万机抽不出一天时间学习急救,你发涉及急救、涉及医学的新闻报道,请专业人员审一下稿不行吗?
欢迎来到我的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