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保险支票国内无法兑换
最近一篇《香港保险支票在国内无法兑换》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风波,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简单的支票托收银行开户问题,这么折腾,钱还没拿回来,太可气了!代理人去哪里了?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为什么不找代理人帮忙解决呢?
我们再来看看外汇管理局对此事的回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保险支票不能兑换的结果,刚开始小编也很困惑,不过看了外汇管理局的回应也就明白了很多,香港保险支票在内地无法兑换这事儿并不新鲜。
2
外汇局:仅支持旅游意外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拨通了中行徐汇支行电话,该行客服人员表示:“境外的保险类业务一般不能提取。仅在旅游等情形下的意外险、医疗险发生赔付是可以的。”该客服人员还表示,目前国有大行都不能做相关业务。
交行肇嘉浜路支行的客服人员也是同样口径,称“香港保险支票兑付在交行是不允许的,票据业务需没有保险字样的光票。”
农行、工行客服人员表示,总行对于业务限制规定不明确,相关票据需要到当地业务网点了解信息,不过,从上述反馈的银行网点信息来看,不仅仅是支票兑付,只要是涉及境外保险相关的收支业务,中国银行等在内的部分银行网点均不予办理。
事实上,上述银行网点对于香港保单的收支限制实则有章可循。近日,外管局相关人员对新浪外汇回应称:“根据现行外汇*策法规,境内居民个人到境外旅行、商务活动、以及留学等,购买人身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属于服务贸易类交易,在外汇管理的*策框架下是允许和支持的。”
“对于居民个人到境外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属于金融和资本项下交易,根据《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第3号)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的通知》(汇发〔〕1号)等现行个人外汇管理*策法规,尚未开放。”
“如果网传帖子中所述保险符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规定的业务,不存在任何收支障碍。”
也就是说,像现在大家都跑去香港买的年金保险、终身寿险这些储蓄类品种的收支均不在外汇*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即便是重疾险这类健康保险,在香港保单保额还包括分红等性质的情况下,能否算服务贸易类交易也不好说。
有人会说:在境外开个银行账户就能解决,但事情真能解决吗?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网友的遭遇: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的通知》第19条,“境内个人向境内经批准经营外汇保险业务的保险经营机构支付外汇保费,应持保险合同、保险经营机构付款通知书办理购付汇手续。境内个人作为保险受益人所获外汇保险项下赔偿或给付的保险金,可以存入本人外汇储蓄账户,也可以结汇。”
必须要注意的是,结汇是有每人每年5万美元上限约定的。如何通过亲友间转账,间接提高个人结汇的上限,也可是一个技术活了。
3
到底应该相爱还是相杀
港险和内地保险的厮杀由来己久,很多卖港险的朋友会说,你们内地老是抹黑我们香港保险,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来看看进今年一起比较轰动的事件:
4月26日在香港海港城出现的拉横幅事件,让香港保险理赔又一次被放在聚光灯下,家人患上重疾本就如晴天霹雳,保险公司冷冰冰的拒赔字眼就更是雪上加霜。因为不满香港某保险公司不予理赔的行为,内地一客户在该公司楼下的海港城拉上横幅,以表达强烈不满。
事件大致经过是:一深圳客户于年在香港某保险公司给自己小孩投保了重疾险和住院医疗险,小孩于年9月不幸患上白血病,但保险公司拒绝理赔。
拒赔的原因是小孩在投保之前曾经住院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确诊患有“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及“贫血”,但客户在年投保时未申报小孩的住院事项。
我们来看看著名保险自媒体人:保险八卦姐提供的资料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即便打官司也很难取胜。
接着保险八卦姐又咨询了某公司理赔负责人,回答更加干脆直接,国内就赔了:
这并不是说香港保险一定不好,前面说了,香港保险有自己的优势,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去香港买保险了,小编只是说了事实而已,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到底应该相爱还是相杀,撕逼没必要,各有各的优势罢了。
4
到底应不应该去香港买保险
针对赴港买保险,央视新闻频道做了一组报道,从媒体的角度,也从普通人担心的角度出发,做出了一个相对比较实在和客观的报道。
▼▼
这几年跟风去香港买保险的越来越多,争议也不少,有人说到香港买保险排队,说明香港保险销售很火爆。排队是真的,火爆是假的。因为香港买保险要全程摄像,客户本人亲临现场,一天也处理不了几个客户的投保流程,能不排队吗?
如果大陆的保险公司也这么做,那么队伍不知要排到哪里去。你一个香港亿的保费排队这么长,大陆去年2万多亿的保费难道是假的数据吗?
关于香港保险,小编态度一直不变,不反对,但也不支持,除非你是准备移民香港的。
首先,原因很简单,很多险种并不符合国家外汇管理规定,大家可以看到官方回应,如果有购汇过的朋友都会签一个协议,里面明确写明了不可用于的范围,而很多去香港购买了保险的朋友,购买的还恰恰就是这2个不符合规定的险种。
再次,对于香港保险,更多人并不是因为自己了解而买,完全只是跟风,甚至有些人会觉得别人都买了,自己不买,面子上过不去而买。对于投保和后续的风险视而不见,甚至片面的认为万一发生什么事情,只要象在国内一样,打个官司,不管你有理无理都会得到妥协的解决方案。
而从过往来看,香港的法制化确实更法制,而不是人制,所以并不存在这种妥协的做法,相反国内的保险公司在一些时候真的为了息事宁人,选择了通融的一些理赔或处理方案。
最后,就记着一句话,不管你有多少钱,买保险绝不是为买而买,要看适不适合自己,能不能帮自己解决问题,需要用钱能不能拿到钱才是关键。
来源:保险真谛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领取“客户线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