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在我国儿童的比率非常高,是一种常被家长疏忽了的常见病。1岁以下婴儿患病率为22~31%;1~3岁幼儿为14~29%;3~6岁学龄前儿童为7~26%。
即使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儿童的患病率也达到5%左右。而在非洲、东南亚的大多数地区,儿童的患病率为45~65%,是个很常规的公共健康问题。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因缺铁而导致贫血?这就要从铁的获取途径开始说起了。
导致缺铁的原因很多
经常被忽视
每一个健康足月的宝宝都会从妈妈那里继承到一座「铁仓库」,铁储备通常够宝宝用到出生后的4~6个月,之后就全靠外部摄入,因此缺铁性贫血一般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出生的时候继承的不够,二,外部摄入不足,三,胃肠道吸收不良。
铁储备不足:
以下原因可能会增加婴儿在出生3~6个月内患缺铁性贫血的风险
1.妈妈孕期缺铁;
2.妈妈围生期出血;
3.宝宝是双胞胎(同用一个胎盘);
4.宝宝早产(胎龄越小,铁储备量就越小);
5.宝宝的血通过脐带回输了一些给妈妈。
外部摄入不足:
1.母乳喂养到6个月仍未开始补铁:健康足月的宝宝差不多在4~6个月时已经开始出现铁亏空;
2.配方奶铁强化不足:婴儿配方奶的最低铁含量应该达到6.7mg/L;
3.膳食来源的铁元素生物利用度不高:血红素的膳食来源(鱼肉、家禽肉等)与非血红素(蔬菜)的膳食铁相比,前者的铁元素生物利用度更高(30%vs10%)。同时,维生素C可增强非血红素铁的吸收;
4.1岁以后过量摄入牛奶,或过早(1岁以前)转为鲜牛奶喂养:每日饮用超过ml的牛奶也是导致铁缺乏的重要因素,因为牛奶中铁含量低,生物利用度也低,且喝太多牛奶会占据胃空间,影响其他高铁辅食的摄入;另外过早转为牛奶喂养还可能增加婴儿肠道失血的风险;
5.经常食用茶、麸皮食物和植物纤维(特别是种子和谷物),会抑制铁的吸收,所以素食的儿童发生铁缺乏的风险更高。
胃肠道吸收不良:
由于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所以所有可能累及十二指肠的疾病都可能造成铁吸收不良,比如乳糜泻、克罗恩病、近端小肠的任何切除术后等。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导致孩子患上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很多,健康足月的宝宝至少要从6个月的时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