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7日一则简短的采访轰动网络,视频里年轻的红衣男子头发因治疗全部剃光,身形瘦弱面色苍白,眉宇之间却是一片淡然平静,他平静地缓缓说道:
“没有意识的生存,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放弃手术,想用剩下的时间,多陪一陪家人,平静地走……然后希望父母能尽快忘了我。”
一旁的父母掩面拭去泪水,沉默了很久。网友们对此热议不绝,有人质疑他,有人同情他。
这位引发讨论的年轻男子就是上交大硕士张迪,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患上何种病?又为何放弃治疗?
学霸前途似锦,怎料身患绝症
年,张迪出生于辽宁沈阳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
他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异,还博览群书,课外知识也颇为丰富。
出色的成绩和宽阔的知识视野,让他获得不少的表扬和赞赏,家里一摞摞的证书奖状就是最好的凭证。
沉浸于知识世界的张迪在学业上一帆风顺,先是以出色的成绩拿下东北大学的本科学位,后来又踏入上海交通大学的大门,攻读工程硕士学位。
老师同学、亲朋好友对他的学习劲头赞叹有余,并称他为“学霸”。
大家都以为张迪的前途一片光明,没想到他的大好人生戛然而止。
年,在张迪毕业后不久进入一家研究所,他仍以往常地刻苦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
同年7月,他偶然发现自己身上出现密集的红斑,以为是过敏导致,没把它放在心上。
两个星期后,病情没有缓解反而加重,这让他倍感不适,在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他一时之间无法接受,明明自己热爱运动,身体一向健康很少得病,怎么会突然患上白血病?
目前的医学界,对白血病的病因尚未查明,只知道人体基因发生改变,导致血液中白细胞异常。
通常来说,当人们频繁遇到发热、乏力、贫血或是突然出现瘀斑等症状,一定要早日检查,发现得越晚,危险系数就越高,治疗难度就越大。
对于普通家庭的张迪来说,白血病不仅意味着身体会遭受无尽的痛苦,还会给家里的经济造成巨大负担。
世事茫茫难预料,他原本以为自己在毕业后能够好好孝敬父母,突如其来的病情让他措手不及。
张迪平下,给父母通了电话,声称自己最近很忙,没法和家里保持联系。
实际上,他独自一人对抗病魔,省吃俭用只为缓解病情。
有时父母太想念儿子,忍不住打来电话,他忍住病痛故作轻松与父母聊天。
很快,张迪的“伪装”还是没能瞒过父母。在一次又一次的治疗后,他的情况还是没能好转,反而更加糟糕。
医院告知张家父母,这才让他们明白儿子一直在隐瞒病情。
当张迪父母千里迢迢从东北老家赶到上海,亲眼目睹儿子痛苦难耐的样子,顿时心如刀绞。
医生告诉他们,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只要有配型成功的骨髓,就有一线生还的希望。
于是,他们心中燃起重重希望,期盼儿子能够早日配型成功,等待他重新恢复生机。
成功配型骨髓,哪知再度恶化
在临床医学上,骨髓移植手术的条件非常苛刻。
不是每位患者,都能及时得到配对成功的骨髓,在骨髓库中找到合适骨髓的概率及其低。
倘若是患者的亲生父母、兄弟姐妹,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张父张母看着日渐消瘦的儿子,心疼地直掉眼泪,他们当即做出决定:移植骨髓,救儿子。
此时父母已是年近半百,双鬓掺杂不少白发,眼角也悄悄留下岁月的痕迹。
医生不建议他们做手术,但是在张家父母的强烈坚持下,张父与儿子成功配型,骨髓移植手术也随之开始。
年年初,张迪迎来骨髓移植手术,经过数个小时医生宣布手术成功,家人都非常开心。怎料短短3个月的时间,病魔又再度回到张迪的身旁。
白血病的症状再度出现在他身上,发热、乏力、皮肤出血等一系列表现愈演愈烈,经过详细检查,医生告知他:
如果再次移植骨髓,风险系数比第一次更大,即便二次手术成功,他的生命只能延续3至6个月。
听到医生的分析,张家父母表示:无论如何都愿意救孩子一条命,他们愿意为孩子做第二次手术。
但是,张迪却沉默了,他想了又想,决定放弃治疗。他认为父母不管是金钱还是精力,都已经付出太多。
手术即便成功也只能存活几个月,最终留给父母的只有数不完的债,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用仅有的钱养老。
对此,张家父母泪流满面,不断劝说儿子不要放弃。面对父母的极力劝说,张迪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
渐渐地,他们见拗不过儿子,也只好放弃。
张迪在生前的采访中笑着对记者说,其实自己哭过一次。
刚开始确实难以接受,口腔出血浑身疼痛,心理和身体遭受双重折磨。
但是过了几个月,他走出阴影,可以勇敢面对一切,甚至有时候他还会反过来安慰身边的家人朋友。
他希望父母能早日忘记自己,可是对于父母来说,一个生命的存活又怎能轻易抹杀,即便他已离开。
这一点,张迪心里也明白,只是不断祈祷,在自己离世后父母能早点走出阴影。
除了父母,在千里之外的老家,还有一位老人让他记挂。
她就是张迪的奶奶,现在还在等他回家,之前张迪和她相约一起过年,但因为病情,这次的团圆聚会也不了了之。
一想到奶奶,他思绪万千,心里颇不是滋味。
小时候,父母工作忙碌,奶奶一手把他带大,感情非常浓厚。
考虑到奶奶的身体状况,张迪得病的事情一直瞒着她。当张迪决定放弃治疗,静静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时,也没有告诉她。
他和父母商量,自己离开人世后,千万要对奶奶保密,一旦她问起,就说自己出国留学,太过忙碌,一时之间抽不了身,有时间再看望她。
人生最后时刻,决定贡献社会
张家父母安安静静地陪着儿子度过最后的日子,弥补了张迪和父母少聚多散的童年时光。
父母为他置办一件件新衣服,买来他喜欢的模型,做出他爱吃的菜肴……
望着父母忙里忙外的身影,张迪十分满足,在数个日夜的思考下,年仅29岁的他做出一个决定——捐献遗体。
他认为自己如果能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就能帮助到其他患者。
那么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人得以救治,便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而张家只有张迪一个孩子,是独生家庭。
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讲,一般是不会同意孩子捐献遗体,因为这会让他们彻底失去感情寄托。
起初,张迪决定捐献遗体时,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他对父母说:“我能为社会做的只有这些了。”
张母回忆起儿子劝说自己时的情景,眼眶忍不住红了。儿子讲得的确合乎其理,他们无法反驳。
张父了解儿子的想法后,查阅不少资料、报道,发现遗体捐献确实有助于医疗事业发展,并认为如果没有人捐赠遗体,白血病很可能无法攻克。
儿子既然坚持他的看法,作为父母就要支持他,所以他决定和儿子一同申请捐献。
张迪的同学、同事见这样一位栋梁之才落得如此困境,便请求社会援助,也带动多方媒体报道他的事迹。
镜头之下的他,被病痛折磨得憔悴瘦弱,但话语十分坚定,眼睛中闪烁着强烈的信念。
“死后是怎样的?是留下一盒骨灰,还是捐献遗体?在这两个选择中,后者比较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
许多网友得知他的事迹后,纷纷留言为他感到心痛,并提议为他捐款,求助国内知名血液科医生,这些都被张迪拒绝了。
讨论的热度越来越大,有人质疑他们“作秀”。
张家父母对此表示,他们一分钱也不要,只是希望有良好的影响——让大家认识到遗体捐赠对医疗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没过多久,在当地*府的协同帮助下,张迪和父亲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
当时张迪的身体已经非常孱弱,他最后的心愿就是到海边看看,之后父母带着他到辽宁大连见到他心里挂念的大海。
大连离老家沈阳较近,父母想着除了完成儿子的心愿,还能让他在有生之年离家乡近点,也算是了却张迪的思乡之情。
张迪在看海时,还不忘嘱咐父母注重身体,瞒住奶奶……
至此张迪的奶奶对这一系列的变故还一无所知,每天都在念叨孙子在国外一定要平平安安。
年5月7日20点30分,张迪阖上双眼永远地离开人世。
去世不久后遗体捐献协调员一同参加他的追悼会,以此感谢张迪对医疗事业的奉献。
结语
有人问,我们一生努力是为了什么?
张迪的优秀已经超越大部分同龄人,却有如此遭遇,实属上天不作美,也让人怀疑努力的目的。
对此,张迪已经做出解答——赋予人生意义,即便是生命的最后一刻。
古往今来许多人探讨人生的意义,千百年来关于它的答案众说纷纭。
对于张迪来说,人生不仅是一个个生命在这世间走一遭,还要带来价值,因此他淡然地说:
“学习令我快乐,知识能让人们平静地面对生死。我这一生短暂又充实,我已经很满意了。”
这份意义不是空口白话,是真正的豁达开朗,是内心的所感所悟,而这一切正是知识带来的。
在他看来,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惧怕改变不了事实,自然要坦然对待生死,这是他给人们留下的重要一课。
从容面对人生起伏,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张迪治疗白血病时,他的淡然自若着实让人佩服,如同他说的,知识给予人们力量。当面对人生低谷,知识教人笑看云卷云舒,处事不惊。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张迪和父亲的捐赠遗体造福他人,善良的举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心。
时至今日,还有不少媒体怀念这个如天使般的大男孩,感谢他曾经来过人间,留下无尽的爱与奉献。
参考资料
[1]《中国青年报》,年4月28日,《硕士毕业,他复发放弃治疗!让网友看哭》
[2]《新闻晨报》,年4月29日,《放弃治疗是一种勇气!29岁学霸白血病复发决定平静离开》
[3]《广州日报》,年4月30日,《29岁学霸白血病复发,决定平静离开,和奶奶告别要去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