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例分析
一例肺炎患者带来的思考
汇报人:屈丹
屈丹
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学硕士主任医师
病例简介
患者:王某,男,61岁,离婚。
主诉:咳嗽、咳痰伴发热3天。
现病史:
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较多*痰,伴发热,体温最高达40℃,伴畏寒、寒战,无盗汗,无咯血及胸痛,就诊于我院发热门诊,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新冠肺炎后以“肺炎”收入呼吸科病房。病来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头痛,无肌肉痛、骨关节痛,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
平素身体状况差,经常“感冒”,有流行性出血热病史16年,遗留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脑外伤致脑出血病史5年(具体不详),脑梗塞病史3年,无后遗症,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史,头孢类药物过敏。
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记载。
入院查体
T:37.9℃
P:64次/分
R:20次/分
BP:/85mmHg
H:cm
W:75kg
神清,口唇略发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散在湿罗音,心律齐,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四肢肌力V级。
辅助检查
(发热门诊)
血常规:
WBC7.68*
N77%↑
RBC3.97*↓
Hbg/L↓
plt*↓
尿常规:
尿蛋白1+、尿潜血2+
肾功:
Crmmol/L↑
BUN6.32mmol/L
血气分析:
PH7.
PCO.0mmHg
PO.2mmHg↓
HCO3-22.6mmol/L
氧合指数.6mmHg(鼻导管吸氧4升/分)
心电图:窦性心律,CRBBB。
肺CT:双肺炎性病变,右肺局限性肺气肿。
诊断与治疗
初步诊断:
重型肺炎
I型呼衰
心律失常: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慢性肾功能不全
轻度贫血
诊疗计划:
⑴吸氧。
⑵阿奇霉素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覆盖细菌及非典型病原体。
⑶盐酸溴已新化痰。
⑷完善相关检查。
诊疗经过:
完善相关检查
血常规:
WBC4.79*
N53.3%
RBC3.87*↓
Hbg/L↓
plt*
尿常规:
潜血+,余正常。
生化指标:
肝功正常,
肌酐mmol/L↑
BUN6.74mmol/L
尿酸μmmol/L
Nammol/L(-)
K3.76mmol/L
Clmmol/L
Ca1.96mmol/L
Mg0.96mmol/L
P0.96mmol/L
D二聚体1.86mg/L(0.5)
CRP79.7mg/L(0-8)
凝血功能正常
肺肿瘤标志物:正常。
肝炎系列:乙肝表面抗体阳性。
痰涂片:
G(+)球菌+,G(-)杆菌+,未查到抗酸杆菌。
腹部彩超:
右肾囊肿2.1*1.5cm。
给予上述积极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热退,咳嗽咳痰明显减轻。因有肾功能不全请肾内科会诊:
建议完善下述指标:
风湿三项、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正常。
尿红细胞位相:RBC8-10个/HP,畸形RBC70%,正常RBC30%。
抗核抗体阳性、抗ds-DNA阴性。
甲功:
(-05-09)
TPOAb:0.33IU/ml(0-5.61)
TGAb:1.66IU/ml(0-4.11)
FT3:1.64pmol/L(2.43-6.01)
FT4:5.15pmol/L(9.01-19.05)
TSH:9.mIU/L(0.35-4.94)
PTH:.6pg/ml(15.0-68.3)
因甲功异常请内分泌科会诊,我科会诊后,追问病史:患者乏力、怕冷、声音嘶哑,颜面浮肿3年,一直以为肾不好,未在意,近半年出现眉毛、腋毛及阴毛脱落,肤色变浅,转入内分泌科,进一步诊治。
复查
血Na:-mmol/L(-)
甲功:
(-05-13)
FT3:1.72pmol/L(2.43-6.01)
FT4:5.15pmol/L(9.01-19.05)
TSH:10.mIU/L(0.35-4.94)
性激素六项:
睾酮2.5ng/dl(.0-.0)促卵泡生成素2.6mIU/ml(1.5-12.4)促*体生成素3.7mIU/ml(1.7-8.6)雌二醇13.8pg/ml(11.3-43.2)
泌乳素1.6ng/ml(4.04-15.2)
孕酮0.09ng/ml(0.05-0.15)
生长激素:0.03ng/ml(0.03-2.47)
甲状腺彩超:甲状腺体积缩小,实质回声粗糙。
肾上腺CT:未见确切异常。
垂体增强MRI:空泡蝶鞍。
眼科:视力、视野正常。
修正诊断:
1、空蝶鞍综合征
2、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2.1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2.2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3继发性性功能减退症3、重型肺炎
4、I型呼衰
5、慢性肾功能不全
6、继发性甲旁亢
7、轻度贫血
8、血脂异常症
8.1高甘油三酯血症
8.2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9、肾囊肿
调整治疗方案:
1.激素替代醋酸泼尼松5mg、2.5mg分别8点、14点口服,辅以奥美拉唑、碳酸钙D3、氯化钾缓释片保护胃粘膜、补钾补钙治疗。1周后左甲状腺素片25微克日一次口服,口服优甲乐1周后加量致50微克/日,根据患者意愿酌情补充雄激素。
2.低脂肪饮食,暂未加调脂药。
3.肾内科建议:开同4片日三次口服,风湿科:定期复查ANA。
4.预防感染、过度劳累与应激刺激,定期门诊随诊。
随访:
1个月随访(-06-21):
患者乏力、颜面浮肿好转,化验指标如图,治疗未调整。
2个月随访(-07-22):
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出院2个月未再“感冒”复查各项指标如图,加用保肝药治疗。
相关检查单
知识链接
空蝶鞍(emptysella,ES)
为鞍上池脑脊液经鞍隔缺损突入鞍内所致,其边缘见蛛网膜,残留的垂体受压、紧贴鞍底。
ES病因
原发性者可能为鞍隔先天性较大缺损使鞍上池脑脊液下疝,由于脑脊液不断搏动,病变逐渐增大,蝶鞍相应逐渐扩大,但分隔蝶窦与蝶鞍的骨板仍保持完整;继发性者见于手术(经蝶鞍手术)、溴隐亭治疗后、放疗、垂体卒中、下丘脑神经组织坏死等;
另外,大多数Sheehan综合征患者合并本病。体质指数(BMI)较大为本病危险因素。
ES发病率
据统计,颅脑MR检查时的发现率为5%~10%。本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40~50岁多见,女性约为男性4倍。
ES临床表现
临床上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非特异性头痛,但原发性ES可合并内分泌紊乱,称为空蝶鞍综合征,如高泌乳素血症(约1/5)、腺垂体功能减退(5%)、生长素缺乏(4%)及身材矮小,肥胖患者易出现脑脊液漏(80%);偶因视交叉下移导致视觉障碍;其他症状包括高血压、颅内压增高、抽搐、意识障碍等。
空蝶鞍综合征的CT与MRI特点
①部位与形态:蝶鞍扩大,垂体缩小,垂体柄后移并下移、深达鞍底,严重病例可见第三脑室前部及视交叉向下进入鞍内;
②CT平扫表现为鞍内脑脊液密度影,多方位重组或直接冠状位扫描显示垂体变扁、贴附于鞍底,甚至消失,鞍底骨质菲薄;
③MRI:鞍内T1低信号及T2高信号,FLAIR上完全抑制为低信号,DWI无扩散受限;
④CT与MR增强扫描无强化,但有助于显示受压的垂体及垂体柄;
⑤原发疾病征象如垂体肿瘤残留、出血等。
ES治疗
轻症者无需治疗,内分泌紊乱者采用激素替代与溴隐亭治疗,其他症状明显的患者需行手术制作人工鞍隔、松解视神经、脑脊液漏处脑膜修补、脑脊液引流等。
本例患者治疗体会
患者平时体质差,曾反复因发热、感染就诊,但往往经过抗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未再进一步深入检查,本次住院出现的低钠血症、甲功异常也容易被肺部感染、低T3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掩盖,所以这样一例看似普通的肺炎患者,也需要我们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去探索疾病背后的“秘密”。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